柳永为什么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在兄弟妹中排行老七,故亦称“柳七”。祖籍为河东(今山西永济),后移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后来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风流倜傥、潇洒不羁,常常流连于酒馆歌楼、花街柳巷,过着快活的日子。一生好与乐工、歌妓们来往,柳永认为这些身份地位低下的人其实很真诚、很善良,并为她们填词谱曲以供吟唱。柳永晚年潦倒,死后无钱安葬,据说是那些生前与之要好的歌妓们筹钱葬了他,这就是“妓合金葬柳七”的故事。每年清明她们还会相约祭扫柳永墓,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吊柳会”。
作为世俗中人,柳永当然也有青云之志,加之自己是世家子弟,他更希望能出人头地、登第封官。但屡试不第,以白衣卿相自封的他在《鹤冲天》中写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本是对科场失意的得意表达,没想到却惹怒了皇帝,之后柳永赴京赶考,有人向宋仁宗推荐,仁宗对柳永善作俗词早有耳闻,就说了一句:“且去填词!”柳永知道得罪了仁宗皇帝,希望当政大臣晏殊能帮他疏通疏通。晏殊问他:“俊君作曲子么?”谁知不会说话的柳永回答道:“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作词以写男女恋情为主,但是他笔下的男女之情多是纯洁的、高雅的。
听到柳永竟然将其俗词与自己纯净雅致的词作相提并论,不高兴的晏殊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闲拈伴伊坐’。”晏殊看不上柳永词作的思想内容,无语的柳永知道疏通无望,只好离开京城,索性过起了浪迹市井的日子,四处漫游,足迹曾到过扬州、苏杭等地。仁宗一句“且去填词”,却成了柳永时常拿来向别人炫耀的资本,说是皇帝下旨让他去作词,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词作家至此诞生。于是他将自己的全部感情毫无保留地倾注到填词谱曲中去了,在莺歌燕舞、锦榻绣被中,做起了“白衣卿相”。此即“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由来。
由于柳永善于为社会底层的人们作词,所以他的词具有市井情调,语言通俗,流传极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其发展完善了长调慢词,创造了大量词牌,并在创作方向上变“雅”为“俗”,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更是在词中开创了自我抒情化的倾向。柳永词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承平气象的描写。这类词呈现了北宋繁华的都市生活,如《望海潮》(据说金主完颜亮读了柳永的这首词后被其中铺写的繁华美丽的杭州所吸引,于是挥兵南下);二是羁旅行役之作。这类作品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柳永失意的一生,抒发了感伤和惆怅,如《八声甘州》、《雨霖铃》等;三是写市井生活与男女恋情。这体现了柳词“从俗”的一面,亦是柳词被批最多的地方,此类词作多表现世俗化的市民尤其是下层平民女子和风尘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如《满江红》、《定风波》等。这类词中
也不免有低俗的情描写之作。
但在骨子里,柳永还是地道的文人,而不是市民艺术家,其羁旅行役之作应该是最见功力的地方。柳词的艺术特主要是广用铺叙和白描以及大量的俚语、口语入词。柳永是第一个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对后来的词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苏轼正是在借鉴柳词的基础上自成一家,秦观、周邦彦的俗词直接从柳永那吸收了养分,尤其周邦彦的慢词典型就是柳永慢词的翻版。
雨霖铃 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