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读书·教学
作者:高林生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01
        第一、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要关注两点。一是要加强诵读的教学;二是要关注古诗的理解。先来说诵读。诵读首先要熟读成诵。要经过反复,把古诗变成熟记的东西。其次,是要读出味道。再者是讲究诵读古诗的技巧、方法,比如,速度要比正常的读书慢一倍。举个例子,诵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速度就要慢了许多。为什么要注意诵读,而且要慢一点读啊?理由有三:第一是因为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读得快了,就不知道它说的什么意思。第二是因为声音是能够表意的。比如刚才我读的这首《登鹳雀楼》所押的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这个字和后面一句更上一层楼字,押的是萧尤韵,在平水韵里,一般地讲,萧尤韵表达的是感慨之情。所以,这个韵和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契合的。第三是要注意它的用字的安排。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特点,它讲究平仄。别的不说,还拿刚才读的这首诗讲,第一句,白日依山尽,这个字就是一个仄声字。而第二句
结尾的字,黄河入海流的这个字就是平声字。仄声要读得短促,平声要拉长。而这样的一短一长,正好和描述的景是相切的。白日依山尽就是快要落下去的意思,所以用个仄声字。黄河入海流的结尾为什么用平声啊?因为这个字音正好描述的是黄河东流的景。黄河出了三门峡,沿着齐鲁大地一直到东营进入大海,不就是很长很长吗?如果你把它按照常见的顺序倒过来,把诗句变成黄河流入海,憋死你也拉不长,它就跟这个场景不吻合了。再看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这五个字就有三个字是鼻音。而鼻音给人的感觉恰恰是混沌不清的感觉。而后面的更上一层楼是送气的。正好和再上一层楼的景象相切!所以从用字的角度看,用上了送气的字与诗意高度吻合。其实关于声音表意,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都能经历的。几年前我到欧洲去,在法国戴高乐机场附近,我入住的一家旅社,夜里,房间的保险丝炸了,屋里什么也看不到,我顺着楼梯下去,对旅馆的那个服务员说,我房间的灯坏了,保险丝炸了。可我无论怎么说他也不懂。因为我说的是汉语,而他是个法国小伙子。实在憋得没法了,我就想了聋哑人是怎么交流的。于是,我就给他一边比划,一边说“Nonono”。这一下他听懂了。老师你看,我用的是神情、动作和只有声音,没有台词的语音。他不同样也可以听懂吗?而且,我现在发现,唱歌、说话不一定知道具体的词句,往往只靠语调,也可以听懂。今天上午朗诵的这些老师,他们所说的什么词我也听不太清楚,
有点像周杰伦的《双节棍》。但是,那个语音、那个语调我都懂。所以,我们古诗教学一定要重视诵读,用语气、声音、节奏来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这里我顺便说一下,最近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有人提倡吟诵。可能大家对吟诵觉得很陌生。我这个年龄的人,从小也没学过吟诵。但听到过我的父亲怎样吟诵。我觉得吟诵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有点像昆曲那样唱。比如《西厢记》里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吟诵的时候,就像昆曲里的唱。所以,吟诵大概就是读和唱之间的那么一种读法。所以,现在的吟诵要把握三点:第一,它很注意发声。在曲艺界,有关吐字的要求叫吐字归音,所谓吐字归音,就是把字头、字腹和字尾都交代清楚。我听过骆玉笙先生,也就是小彩舞在徐州讲吐字归音,比如说,千里刀光影字。她就咬得很紧。所以骆玉笙先生在唱京韵大鼓时,吐字使用的方法就是吐字归音。第二,声音放慢一倍。第三,注意平仄。请注意,吟诵是可以用方言去吟的。我曾经听徐州的一位老师吟诵。因为他是扬州人,用的是扬州话念这个《登鹳雀楼》,非常有意思。他是这样念的,我来学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扬州话吟诵)。我的第二故乡是徐州,如果用徐州话也念这首诗,听起来就像徐州的柳琴戏,叫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徐州话吟诵)。请大家注意,我对吟诵有一个基本观点,叫古为今用。教学中,要合理地吸收吟诵的有用的部分,而不是完全回到古人那里去。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中国的章回小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一回完了,接着是下一回。下边给大家说说第二个议题,关于古诗的理解。古诗的理解有两块。第一块是理解字面的意思,因为古诗是用古汉语写成的,因此它有很多字词句的意思与读法,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了。比如多音字,古代的读法和现在的读法就不完全相同,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才押韵。但是现在规定用普通话读,很多老师想不通,为什么要用普通话读啊?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用古音是怎么读的了。所以,现在对古诗词中的字词句不管古音怎么读,都用普通话去读它。另外,还有些词句在诗词里的意思跟现在不一样了。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这个字做什么讲啊?很多老师想都不想,就说此地的作地方讲。首先要指出,这个讲法是不对的。这个字应做时候讲才符合诗意。遥知兄弟登高处,就是遥知兄弟登高时候的意思。韩愈的《早春》一诗也用了字,最是一年春好处,不是说最是一年春好的地方,而是说时间。岳飞的词怒发冲冠,凭栏处,也不作地方讲,而是指时间。第三,有些古诗,现在看来是不押韵的,而在古代却是押韵的。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押韵啊!还有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也不押韵啊!我年轻时候就很困惑,直到那一年我到江西婺源去了一趟才弄明白。中午吃饭的时候,我问当地的老师:
你们这个地方管字怎么读呀?他们说:我们这儿叫zha我豁然开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zh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不正好押韵合辙吗。还有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字,婺源的同志告诉我,在婺源念mi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mi)。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同样押韵合辙。所以,我觉得老师们对字音问题一定要重视,当然,这些东西不一定要说给孩子听。还有一点,就是要把古诗当中带有文化现象的词句给弄清楚。刚才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就听孩子们曾问过老师:老师,这茱萸是插在哪儿的呀?一下子,就把老师给问住了。插哪儿的?有的学生说是插门上的,也有说插其他地方的。其实,在唐代茱萸是插在头上的。有时候理解了这个文化背景,有助于把诗歌理解得更深刻。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个踏歌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用踏歌来送行啊?有的老师说踏歌好懂啊,就是手拉着手,边走边唱。但为什么踏歌来送行就不清楚了。其实,它是个文化现象。为什么踏歌?古人说:言者不足,则歌之咏之。歌之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边唱边舞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直到现在,非洲人依然用边歌边舞的方式来迎送贵宾。当时,李白要走了,汪伦无以表达,于是乎,边走边唱。另外,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李白对汪伦是多么了解,只要听见歌声,不看人,就知道是好朋友来了。这种文化现象
实际上对我们立体地理解诗句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诗歌很重要的一条还要理解它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教学有三条要求:一是理解诗意;二是把握意境;三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教师读书
        非常高兴在这个时间段和大家谈谈教师读书的问题。有人说教师是什么,我说,教师是专业的读书人。别人读书可以作为消遣,而教师读书是一种生存手段,因为教师他的职业决定着他必须读书。教师读书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读什么书的问题;第二个是怎么读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我们老师读书就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先谈第一个,读什么的问题。很多老师发短信问我:高老师,您能给我开个书目吗?我可以这样说,天底下没有最好的书目,只有最适合你的书目。因此,在这里我给老师提一个建议,回答读什么的问题。要在读书无禁区,多多益善的前提下,教师要读的书主要有以下五类。先说读书无禁区的问题。我甚至认为,微黄的书也可以读。你看,曹雪芹就读过《金瓶梅》,没读过《金瓶梅》,他怎么能写出《红楼梦》呢。就曾经说过:《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祖宗;第二条,我认为,教师最该读的是以下五类书:第一类,教
科书。干啥讲啥,卖啥吆喝啥。教语文,你得读懂你教的教材。今天,我又听了一天的课,恕我直言,这些老师的得分之所以不高,就是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没有把教科书读懂、读通,我可能说重了。但我现在再说已经不影响选手的得分了。这一次所上的课,大多是低年级的课、中年级和高年级的课相对较少,为什么?中高年级课不好读啊。实际上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课也不好读啊!第二是参考书。老师们手头要有参考书。第三叫资料书。第四叫文化书。第五叫资讯书。这五类书都是小学语文老师必读的书。当然,还有其他的书。我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先来说说读教科书的问题。我以为。读好教科书是我们的本分,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资源,是师生开展教学对话的重要凭据。没有第一资源,没有凭据,你靠什么上课啊?我觉得,教科书所介绍的知识虽不是最前沿的知识,但是它的知识是全面的、是最准确的。刚才所涉及的问题,如果不是教语文的老师,是不必苛求的。但因为干的这个职业,所以一定要准确地把握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我觉得对教科书一是要熟读;二是要读透。我们读教科书,首先就要明确教学要求。比如低年级的阅读课就有一个重要要求,了解课文内容;到了中年级,这一条变成了把握主要内容;而高年级则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我以为,这就是个系列。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我们的眼光就要看到孩子未来。就拿这两天听的课来说吧,《
要下雨啦》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我以为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天要下雨啦,在这个背景下,小白兔从割草到回家路上的见闻。这既是主要内容,也是课文的行文线索。到了高年级就存在一个哪个在前、哪个在后的顺序问题了。课文涉及的这四个小动物不可以并排。我觉得孩子如果把它并排了,老师要抓住这个资源,让孩子意识到这个行文的顺序。当然,这都是马后炮。昨天的那节课,如果看得更准一点,课文中那位镇静的女主人,是这一课的主要人物,而课文中的保姆仅仅是个次要人物。如果把保姆的认识、分析当成了主要内容,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走岔道、跑调。唱歌不能跑调,教学也不能走岔道。
        第二,读专业书。比如专业理论书。像今天赛场考的这些知识问答题,很多就是专业理论书上的。看懂了专业理论书,并且能把它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不但能答得好,而且能使我们的教学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二,还要读专业知识书。第三是读专业工具书。我顺便说一下,这两天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老师非常喜欢追溯这个文字的源头。我听了以后有一个感觉,我们老师所讲的东西恐怕并没有认真地查阅专业的权威的工具书。因为比赛是现场备课,很难有时间查。所以,有些说法只是一些附会的说法。而对这种说法,如果把它作为科学知识,欠妥。我觉得老师们可以这样附会地说,当作一种方法来用,帮助我们的孩子记忆。
        第三,读资料书。资料书主要是指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书。主要有四类:第一,教育教学知识书;第二,文学常识书。这次比赛中的这类考题很多都涉及文学常识;第三是语文文字应用知识书。刚才那个字的笔画,实际上是语言应用的知识;第四是其他相关知识书。比如说历史上的那四个人物。我觉得,对这一题,作为出题人的内心还有一个很大的秘密:这四位都是历史上的改革家。商鞅变法失败后,最后车裂;第二个王莽,新政没推行几年他下台了;第三个是王安石;第四位是康有为,这些人物都是中国历史上改革的人物,但是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下场都很可悲。到今天,改革开放的设计师成功了。我觉得学史,以史为镜,可能我们对昨天曹灿老师的表演就能够理解得更深刻,为什么我们这个改革开放了不得,因为它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而取得的,今天我们更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个人认为,对资料书的阅读有两句话,一句叫记得住,另一句叫用得出。有学问的人第一是记得住,第二是用得出。怎么记住?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加强巩固,及时巩固。还有个好办法,就是经常用,用多了就熟了。
        第四类书叫文化书。我们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所谓文化书就是那些能够滋养身心、陶冶情操和增加文化内涵的书。读书不全是为了考分,也不全是为了教学,有时候是休闲性阅读。这类书一是诸子百家。刚才你看佟乐泉老师说得多好,张嘴孟子,
闭口《论语》。现在学校里强调读经典,我有一句话提醒大家,老师,您读了吗?让孩子背《论语》,您背了吗?恐怕,其中的很多生字都还不认得吧。光让人家孩子读,您读了吗?第二,古今中外的哲学书。钱学森先生认为,人的最高学问是哲学。读懂哲学书能够让人聪明。第三,修身养性、励志的书。比方说小说,我赞同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能读一点小说。不读小说的人就不丰富,读小说多的人有感情,你所上的课就会有滋有味。这两天,看了很多老师的课,总觉得有的老师的课总是干巴巴的,原因是他没有激情。人家说高老师你最大特点是什么?我觉得那就是激情,只要一上台,嗓门高八度,浑身投入。这是上课的重要一环,连你都不感动,没有情感,别人怎么能够感动啊!第四,要读一点丰富内容的情感书。我小的时候读过一本书,名字叫《浮生六记》。沈三白写的,有一段写他的媳妇怎么漂亮。用语言给美女画像。其效果一点也不比电影差,因为它能让你随意想象。其中有两个词非常形象:削肩而长项指如葱根。这种比喻可以让你去尽情想象,我觉得,这就是文字的独特优势。还有一点,那就是读一点励志书,比如名人家书,名人传记。
        第五条,也就最后一条读书建议。希望大家读一点资讯书。什么叫资讯书呢?就是期刊杂志、报纸。我们的大赛有很多时政题,是您应该关心的国家大事。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读不好书的。我们要像《沙家浜》里的阿庆嫂一样,眼观六路、耳听八
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读点资讯书,对国际国内大事多一点了解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我们应该有眼界放得宽一点的胸怀,这样做,可能会把书读得更好一点。资讯书怎么读?我有一句忠告:保持经常,联系实际。
        第三、课堂教学
        两天来,我前后听了15节课,大会组委会给我15分钟时间对这15节课做一个点评,这两个数多么的吉祥啊!都落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人生之幸事也!我想对这15节课以及今后的教学说下面的话。阅读课要研究的问题无非是两个: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我觉得教什么永远是前提,是核心要素,它决定着怎么教,二者不可颠倒。
        先谈教什么的问题,我想说五句话。第一句话,关注阅读课上的读写。非常高兴的看到我们这15节课,大家共同唱响了两个字,一个是,一个是,特别是写字教学,都从不同程度上给以了关注。应该说,读早已走进了我们的阅读课,现在的阅读课堂可以用读起来了加以概括,写(字)也挤进了进来。我觉得,今后的阅读课还应该在如何指导写上更进一步。现在对(字)的指导大部分停留在技术层面,是不是应该从文化和审美层面上指导呢。比如如何把字写端庄。中国字要讲究端端正正的;第二,在结构上要匀称,
辩证统一;第三,笔画要规范;第四,各部分要有联系,也就是相互照应;阅读课要继续加强,这是我要说的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要关注语文价值。构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有三个要素:一、课文的故事情节:人、事、景、物;二、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即中心思想;第三,课文的表达方法。在这三要素当中,阅读课最应该教的显然是第三条。中国有句老话叫诗言志关于读书的诗歌,如果把这三条分析一下,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心思想就是,而我们要研究的是这个。比如说《狼牙山五壮士》,我们过去教就教到五壮士如何之。其实要让学生了解,,不如带他们去看电影,不是吗?看电影会比我们上语文课更加激情满怀,但语文要教的是怎么写出来这个的?这是非语文而别人不替你帮忙的事,抓就是语文价值之所在。这是第二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