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年少不读书的励志诗词5篇
一本好书是胜利的关键。勤读书是通往梦幻天堂之路。谨慎的品味是通往胜利的直通车。你知道有哪些关于读书的诗词吗?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后悔年少不读书的励志诗词,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宠爱。
更多诗词↓↓↓
纳兰容若经典古诗词
李商隐的出名的诗词
钱谦益经典诗词
关于蝴蝶的出名诗词
形容豪放不羁的诗词
后悔年少不读书的励志诗词1
读书
陆游〔宋代〕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
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照旧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解释
归志:归家隐居的志向。
宁无:莫非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方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目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全部的读书诗包括《读书》,照旧充满着对
生活的宠爱,照旧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照旧是活生香,精力充分,是文学意味十分深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微小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剧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呈现了诗人的宝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详情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如今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如今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
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表达出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关于读书的诗歌这首《读书》七绝,犹如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状况,又说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宝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受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行或缺的题材。
后悔年少不读书的励志诗词2
劝学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作品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休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劳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第二句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当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第三、四句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接受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衬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留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最好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看法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
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后悔年少不读书的励志诗词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作品赏析
【解释】: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胜利。从书本上得到的学问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学问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需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特殊知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学问是很宝贵的阅历之谈,就是对今日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特殊有价值的见解。
后悔年少不读书的励志诗词4
古人谈读书
佚名〔未知〕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行。
译文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悄悄地记住宅学的学问,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困乏。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
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确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期。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确定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定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行。
解释
敏:聪明。
好:爱好。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厌:满足。
诲:教育。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学问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确定、确定。后悔年少不读书的励志诗词5  读书要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