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地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难,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困境更加复杂。造成如此困境的因素有很多,如毕业生自身学业不精、缺乏自信,没有职业规划;学校自身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企业脱节、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国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试图出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专业技能不扎实、就业观念滞后、不愿意就业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专对口招生和参加高考经过本科院校多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生源质量低下。大多数学 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差,导致了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学的不够扎实,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毕业时对自己本身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定位不准确,一些学生好高骛远,然而眼高手低,怕吃苦,不肯脚踏实地,只愿选择高薪又舒服的部门和岗位;相反的,一些学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
  2、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实习实训条件不足、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
  学校不顾自身师资和硬件条件,盲目跟风,争先恐后开设社会上需求较好的热门专业,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和响应硬件条件不完善往往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低下。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接轨,陈旧老化,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轨。实习不能专业对口、实训设备落后、数量不足,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提升,难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学校就业指导的机构体系设置不健全,缺少经过正规和系统化培训的就业指导教师。就业知道工作不能深入细致,方式方法简单,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系统化的就业理念和意识。
  3、就业大环境严峻,一些企业唯学历论思想严重以及政府就业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加之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崛起,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断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毕业 生的增多,使得企业有很多机会挑选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宁可用平庸的本科生,也不愿给优秀的高职生机会,企业唯学历论思想较重。地方政府相关就业政策不足,相关就业政策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具体操作程序使其不能落实到基层,没有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
  二、解决地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学生应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力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除了学校中学到的基本能力之外,学生自己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根据社会与职业的发展要求,考取一种或几种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筹码。面对就业矛盾尖锐,择业难度日益增大的严峻形式,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合理的手段发泄不良的情绪,树立健康的就业心里,确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评价自己和认识社会,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特定岗位对择业者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理性地进行自己与职业岗位的匹配。
  2、学校要适应市场与企业需求,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强化技能培训
  科学技术 日新月异,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新的行业、产业以及新的岗位不断产生,对劳动力的从业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尊重市场与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课程体系。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求。实训与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重要
手段。开设独立的实训课程,并不断加大实训设备以及场地的投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顶岗实习是一项实践性教学,它不进可以强化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企业联合开发基础与专业教材,输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工作的不易,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与规范。高职院校还要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指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择业观。
  3、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政策的保障力度
  政府要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提前提前向高职院校延伸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积极主动地提供岗位信息、培训鉴定等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各地政府要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大力挖掘适合高职学生就业的岗位,及时向学院和学生提供相关岗位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全方位公益性就业服务。要发挥高职院校就业网络联盟的作用,实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与本地高校校园网相互链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切实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
相关制度,增加政策鼓励,改革落后的户籍与人事管理制度,改善和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促进学生技能与竞争力的提升,提高就业率。
  三、结束语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与挑战,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政策保障力度,学校要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条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有效保障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作者:苏法翔
  第2篇:大学生就业问题与解决途径
  1.地区性人才供给问题十分严重
  虽然现代经济发展相当迅猛,但依然有很多地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依旧处于经济落后状态。然而,恰恰如此,跟随着这样的经济发展趋势,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条件优越的东北沿海地区,他们大部分都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认为
在那里就会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与职业,而选择去小地区,经济落后的的地方,比如說县区,乡镇等的就很少。也就是因为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职位竞争压力较大,还会出现人才多余的现象,于是经济愈来愈发达,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却又缺少人才,于是经济越来越落后,也正是因为地区性人才供需不平衡,从而导致大部分人才流失,就业困难问题逐步出现。
  2.专业冷门热门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在大部分高中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他们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对自己的未来一无所知,没有什么规划,只是沉浸于考试的成绩中。从而到了大学之后,选择的专业也是依据人们网上所提供的所谓"热门"专业,可能也不适应大学里突然的管理很松的生活模式,这样一来,一些专业人才多余,一些专业人才缺失,于是,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就失业了。于是,这类大学生因没有兴趣就不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也没有任何的目标,他们就有可能在大学里学也不好,不学也不好,每天都过着无所事事的大学生活,就这样一直虚度光阴,浑浑噩噩的过完整个大学之后就毕业即意味着失业了。大学生就业论文
  3.学历问题
  低学历毕业生就业困难成为不争的事实。专业趋向成为和学校知名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就出现了准备考研和留学的大学毕业生,这也会从某些方面降低就业率。
  4.大学生就业市场和落后的就业观问题
  从客观上来讲。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地区发展失衡与企业间薪酬待遇等差别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而就业市场化,也就是说,各类人才要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遵循人才市场的规律,可是人才市场不发达,很多大学生就业观念也偏差,一味追求高薪职业,一味追求经济发达的地区,也不想想什么职业才适合自己,这样一来,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时而等待工作,有时候还打工,待价而沽,不断不断的跳槽,也没有申报职业,也许,他们是因为形式所迫,抑或是觉得自己暂时更适合自己。但,更糟糕的是,有人因落后的就业观,不肯面对现实,缺乏积极的就业精神,再加上社会不断营造紧张气氛,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压力逐步升高,最终,又回到了失业的原点,一批批啃老族出现了。这种情况下,不仅仅会严重影响就业率,还给社会以及某些家庭加重负担。
  以上剖析了就业困难的一些原因,接下来,谈谈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些措施。
  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的速度快速扩大,扩招虽然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多,延迟一些青年的就业,其实,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从长远来看,扩招将会制造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度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减少了文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何况,从中国人口比例来看,大学毕业生数目并不多,甚至有所缺乏。
  国家应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措施,因为传统人事管理方式方法,信息数量质量已不适应信息化社会高效,快捷,透明的发展需要,所以国家应完善人才市场的政策规划,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综合运用法律 ,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同时,合理引进不同层次的毕业生,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从而各个层次都会有相应的人才,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的地区工作,并提供优惠的政策,这样,人才才不至于大量的流失,失业率也将会大大降低。
  学校应努力改变培养计划,以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为目标,舍弃那些陈旧的观点。不要一味的重成绩,应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灌输式教育模式改为启发式教育模式,从只是课堂上讲述,这种纸上谈兵的方式上纠正过来,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教育水平越
高,就业率就越高,着实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有利于降低大学毕业生失业率。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掌握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技巧,帮助自己达到成功的彼岸。大学阶段是人生成长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每个大学生都想今后的事业有成,实现人生价值,但是成功需要我们选定方向,扎实耕耘,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分析和选择毕业去向时走的弯路将会更少,自己的大学光阴也不致于虚度,未来的就业问题也会少很多。
  以上是从国家政府,学校,学生本人三方面综合起来研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者:饶晓明等
  第3篇: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随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不断扩招和艺术类大学生人数的逐年攀升,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困难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特殊就业体,高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题,为艺术类毕业生成功就业提供保障,也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高校、社会和家庭所形成的客观社会层面和艺术类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导因素。
  1.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因素
  首先,由于高校一味的盲目扩招,缺乏對艺术类人才就业市场的理性分析,和对专业市场发展的调查研究,专业设置和教育教学规划不合理,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相对狭隘,人才供应和市场需求失衡,从而增加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再者,人才市场对于艺术类毕业生的招聘要求相对苛刻,因此导致艺术类毕业生待业期较长,压力不断增大。其次,来自家庭的无形压力,也是影响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2.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主观因素
  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就业能力、就业心理是影响其就业的主观因素,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第一,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总体来看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仍有就业观念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向价值取向问题。当今艺术类大学生作
为一个特殊就业体,以兴趣导向为主,更加注重自我意愿,而不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艺术类毕业生尊重自我意愿、个体意识,社会意识较为淡薄,当自身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冲突时,个人价值取向高于社会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