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写作参考(精选推荐6篇)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以就业为中心,在其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产生、变化与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在大学期间,就业心理成为大学生心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虽然就业体制的改革,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但同时还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社会、学校、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对待大学生的就业,如何为顺利就业作好心理准备,如何调适大学生的就业心态等问题,是大学生们很关心,并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希望能帮助到你论文的写作。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写作参考一:

  题目:新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因素分析
 
  摘要:在金融危机日益严重、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受到了严厉冲击,"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的呼声日益高涨。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令不少女大学生尝尽了求职之苦,甚至因此轻生。本文拟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 心理因素
 
  自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逐渐由一个令"学生担心、家长关心、高校重视";的教育问题,膨胀到一个令"社会关注、政府关切";的民生问题。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仅关系着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幸福,关系着高校的稳定运行、建设发展,还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今,随着高招门槛的逐年降低和扩招规模的不断增大,经历了金融海啸、经济衰退后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之路困难重重,女大学生就业艰难尤为凸显。2009年2月23日,河北一女大学生刘某因不堪就业压力自杀身亡。她生前写有一本密密麻麻近10万字的日记,字里行间渗透着蛰伏在就业压力之
中的心灵挣扎:
  在别人看来,大学生都可以到一份舒适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真正上了大学才知道远非如此,工作如此难,未来如此渺茫,一切都是个未知数!早知如此,我宁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女孩,过一辈子平平淡淡的农村日子,也就知足了!为什么非要走这上学路,注定要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
  其实,远非一个刘某,很多在校女大学生,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公众,都对"上大学";持起了怀疑态度。一时间,"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贬值";"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以及"民工化就业";,成了这个时代关于大学生的"流行新语";.笔者拟从女大学生就业的层面,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的若干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
 
  1 、女大学生择业时难以抛开的几种"情结";
 
  1.1 "都市情结";
大学生就业论文  较之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都市情结";:不愿搞西部开发,不肯下农村基层,就业观念中渗透着极强的"唯地区论";--"宁要都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扎堆涌进北
京、东南沿海等发达城市。在这些大学生眼里,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有人问津,闯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这种挑战精神的过剩和风险意识的不足两者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造成了她们当中的很多人缺乏明确的就业目标,盲目求职。
 
  1.2 "恋人情结";
  "男朋友在哪落脚、我就在哪落脚";--这句平凡的口号,是那些为了守护爱情而勇于牺牲自我的"新漂流一族";的工宣言。这种浓郁的"恋人情结";,使得她们的就业之路更加曲折,即便能够"沾";到男友的光"双宿双飞";,也常常因为缺少必要的规划使满意度大打折扣。
 
  1.3 "恋小"情结";
  这类女大学生从心理上并没有经历"成长断乳期";,拒绝长"大";、拒绝与社会接触,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爸妈臂弯里的小孩子";,并"理直气壮";地认为:"拿文凭";是自己的事,"工作";是父母的事。过分依赖父母,自己毫无主动性、自觉性,以"回避";的方式规避就业压力和风险。她们的就业之路往往会呈现两种很明显的极端:要么一帆风顺、成功就业,要么一塌糊涂、
在家待业。
 
  1.4 "求稳情结";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女大学生在择业时,普遍缺乏动态的择业观念,认为"一业定终身";,竭力寻求"铁饭碗";.这种"求稳情结";使她们并不十分看中工作本身的薪金待遇、发展空间,而是愿意选择稳定、舒适、体面的工作岗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基层锻炼,也没有信心和勇气到高收入、高风险的职业竞争,确切的说,是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情有独钟。
 
  1.5 "求美情结";
  择业时,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求美情结";甚浓。有些女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美";的优势,把求职简历制作成"个人写真";,希望能够迎合一些用人单位"以貌取人";的潜规则;有些女大学生则偏执地将"就业不如意";归因于"不够漂亮";、甚至是"丑";,不计代价和后果地实施整容或整形手术。
 
  2 、女大学生求职时容易遭受的几种"思想困扰";
 
  2.1 社会角困扰
  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不少女大学生早在读大学时就把自己毕业后的社会角单一化地"憧憬";为"家庭妇女";,把"相夫教子";、"夫荣子贵";当成自己毕生的使命。换句话说,她们并不期待能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职业";只是她们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是可有可无,既没有长期规划、也不谈长远发展。
 
  2.2 职业观念困扰
  有些女大学生对"公关";、"秘书";之类带有明显社交性质的工作嗤之以鼻,认为一无技术含量、二吃青春饭、三社会认可度低;有些女大学生对工作强度大、尤其是需要上夜班的工作不屑一顾,认为"不是女人干得活";,既丧失了自由、又不利于健康;还有些女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高不成低不就。
 
  2.3 浮躁心理困扰
  以"超女";为代表的各种选秀活动,使得当今的青年人浮躁心理急剧膨胀,很多女大学生也难以"独善其身";,由最初的欣赏到无意识的模仿、再到有意识的追求,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着"一夕成名";、"一夜暴富";、"一步登天";.即便是在求职中,这种浮躁心理也是若隐若现,促使她们钟情于"旁门左道";、极力寻各种"捷径";。
 
  2.4 内心冲突困扰
  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在意"面子";,不到工作没面子,工作的不理想也没面子。于是,简简单单的应聘、求职竟和一大堆暂不相关的人和事扯上关系:"老师、同学怎么看?亲人、邻里怎么看?";与此同时,对于男大学生普遍赞同的"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观念,多数女大学生并不认可,相对而言,她们似乎更钟情于"下一个会更好";.这些内心冲突的存在,难免会为她们的求职之路"人为设障";.
 
  3 、女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非主流";就业观念
 
  3.1 学得好不如长得好
  不少女大学生认为"美貌可以成就事业"; 、"学得好不如长得好";,而且"感性美可以代替、甚至超过知性美";.她们极度渴望能够在众多求职者中"超凡脱俗";、吸引到一位"神秘王子";,并从他那里得到幸运和福气,成功就业。于是,她们极不情愿把精力大部分花费在自己的专业上,是对学习抱"实用主义";态度,轻视基础知识和理论,反而对一些如何拥有漂亮脸庞、曼妙身材、高雅气质、交际口才等方面的知识如饥似渴,还美其名曰:"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2 借男友的"船";出洋
  当一些男大学生、尤其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忙着考托、申请出国的时候,他们的女朋友则索性放弃择业的机会,直接承担起"家庭工作";,全力支持男友出国,并期待着日后能用结婚证书换来"f-2";签证,轻松成就出国梦想。这种"拐个弯,风景更好";式的就业方式,激发着一些想走"捷径";的女大学生,大四之时不是忙着工作,而是急着征婚交友,希望能够借男友的"船";出洋。如今,女大学生"急嫁";现象的增多,无疑不是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种诠释。
 
  3.3 学得再好,不如有个好爸爸
  具有此种就业观念的女大学生,一般家庭出身比较优越,就业全靠父母的能力和社会关系。"读大学就是为了混文凭,拿了文凭自然就有了好工作";.于是,在学校里既不需要争优、争先进,也不需要拿奖学金,只要守住"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底线,就能"万事大吉";.
 
  4、 结语
 
  笔者以为,寻求减轻女大学生就业之痛的思想途径,需要调整当前女大学生关于就业的一系列错误认知。而不是仅限于"就业";谈就业,单方面强调"大众化";.还要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方面,综合来抓。仅靠单纯改变错误的就业观念,是不足取的。
  一方面,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就业指导老师,需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大众化就业观念";,并教会她们理性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以及如何用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调节就业重压下的心理失衡。
  另一方面,要从高校的学风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手,对于一些不把心思用在学
业上的女大学生,辅导员应尽早给予提醒或警告,而不是放任自流。必要时,还要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坚决抵制学生家长将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带入大学校园的行为。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讨论会,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四字";精神。任课教师也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监管和惩罚力度,不能在学习上给她们丝毫的"性别优待";,对于随意"请假";、经常迟到或早退的女大学生,要给予实质性的惩罚;考前不给"划重点";、平时分数不拔高等等,以从根本上杜绝她们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临阵磨,大量复印笔记,囫囵吞枣的可笑做法,促进她们自觉改变用"考试方法";代替"学习方法";、自欺欺人的错误认知。
  因此,只有双管齐下,各方措施配合得当,才能正确引导女大学生从实际出发,学有所长。最终能够在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走出"终身一次就业";的思想误区,彻底摆脱"唯地区论";、"唯专业论";、"唯亲情论";、"唯相貌论";以及"读书无用论";等错误观念的束缚,克服"皇帝女儿不愁嫁、坚决不能下基层";、竭力寻求"铁饭碗";的思维惯性,以一种健康、务实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底线";,不等不靠,积极面对,把握机遇,主动出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写作参考二:



      题目: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 社会对转型、创新发展的要求越来越紧迫, 势必影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拔, 进而影响就业。"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严峻的转变态势下, 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逐渐凸现。本课题着重对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归因分析, 探索应对策略, 希望有效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我国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 而我国当前施行的是"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 大学生毕业直接面对就业, 使得大学生毕业求职择业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容易产生以下不良择业心理。


      1. 妄自尊大心理。


      部分大学生忽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 从地域、薪酬、工作环境等诸多方面对用人单位苛刻要求, 而对自身的胜任度欠考虑, 最终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 人为地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2. 妄自菲薄心理。


      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偏低, 优柔寡断, 自惭形秽, 自认为是就业的弱势体。在求职过程中屡次受挫而在择业中自我封闭, 不能坦然面对现实, 让合适的岗位悄然流逝, 从而在家无所事事。


      3. 从众攀比心理。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缺乏个人主见, 没有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把个人前途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与他人攀比收入待遇、行业单位和工作生活环境, 一味蜂拥经济大都市, 追求热门行业, 加之"学而优则仕";思想根深蒂固, 很多毕业生挤破头皮往国家单位进。



      4. 消极依赖心理。


      部分学生自信、自主方面不成熟, 过分地依赖家长决策。在面对择业时顾虑重重, 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家庭、学校, 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竞争, 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 使自己在择业起始处于不利局面。


      5. 焦虑抑郁心理。


      大学生一毕业即意味着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他们怀揣激情参与择业竞争, 若未成得偿所愿, 多次挫败后会产生焦虑心理, 过度焦虑, 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甚至造成择业失败。若不及时调整心态, 可发展成抑郁症, 影响身心健康, 甚
至会引发犯罪或自杀等极端行为。


      6. 嫉妒仇恨心理。


      嫉妒仇恨心理就是把别人的优势看作自己的威胁, 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特长、成就或优越的地位等持羡慕嫉妒恨的情绪, 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 甚至恐惧和愤怒。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起因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 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1.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 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或者缺乏实践经验;或者道德修养差, 胸无大志;或者不能正确自我评价等。这些素质的缺失必然导致竞争力欠缺, 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择业选择, 乃至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对社会不能理性认识:在择业观念, 认识以及导向等方面出现心理偏差。一些大学生未认识到可以"行行出状元";, 只注重轻松的工作, 不愿深入基层工作, 不能全面客观理性的分析就业市场。


      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业环境不佳引发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片面认识, 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创业得以成功的几率较小。二是社会上不正之风的滋生和蔓延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公平竞争, 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三是就业市场人才供给渠道的单一化, 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2. 家庭因素的左右。


      很多家长根据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帮助自己的子女设计就业蓝图, 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 社会地位高, 报酬高, 无风险又稳定, 从而在大学毕业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 往往没有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 给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学校因素的影响。


      当前学校教育对大学生择业心理产生不利影响的表现主要有: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 而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没有及时跟上, 出现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严重脱节, 这直接对大学生就业造成无形的压力;二是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三、解决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 从社会层面上, 完善市场机制, 加强市场建设。


      国家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 积极制定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政策和措施,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整顿就业秩序, 增加就业工作的公正性, 用人单位要客观、公平、公开的选拔人才, 杜绝不正之风, 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2. 从学校层面上, 学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择业能力培训。


      首先,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培训, 为毕业生提供社会实践经历,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资源。此外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建功立业。


      3. 从家庭层面上, 家长和亲友要关心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


      在择业阶段, 部分就业生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家长和亲友应主动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联系, 做好后勤保障, 协助其处理一些择业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及时缓解他们的择业心理压力。



      4. 从学生自身而言, 要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合理确定就业目标, 不断调整自身的就业期望值, 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 再创业";的理念, 先扛起自己生活的责任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在面对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方面政府要采取强有力措施, 积极响应十九大发出的就业"动员令";, 尽可能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 建立规范的人才竞争机制;此外高校大力加强职业规划、创新创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另一方面, 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因素合理定位社会角, 不断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竞争意识, 以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