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蚂组词
常见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例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
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无标志系列
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如:文言文句式
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二、被动句地锦草别名
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例如:
①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例如: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1.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用代词做宾语时,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疑问句中用疑问代词(何、安、谁、孰、胡、焉等)做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宾语移到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前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之……”的形式。如:
①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4)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形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②《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③《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2.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之为“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形式。这种形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例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形式。例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形式。例如: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形式。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以……”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所以翻译时,就让它做了状语,因此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1)介词结构“于……”置于谓语动词后。例如:
集总电路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置于谓语动词后。例如: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4.谓语前置
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都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省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的情况,其不同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略的,古汉语也可以省略。
1.主语和谓语的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承前省略主语)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谓语、主语的省略)
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修饰语的省略)双行标题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资治通鉴》)(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5.分句的省略
例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常见固定句式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奈何]怎么办。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如]怎么样。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所]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奈……何、若……何、如……何]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玫瑰的故事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更)……。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也、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荀子·宥坐篇》)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何……哉(也)]怎么能……呢。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何……之有]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等。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不亦……乎]不也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