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绿叶和谐美:教《秦兵马俑》有感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阅读教学的两把金钥匙,如何把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相得益彰,是我阅读教学中追求的目标。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二册《秦兵马俑》一课生动地描绘了秦马俑规模宏大、兵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课文看似描写简单,实质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赏读课文、浏览网页、搜集资料、想象交流、教师介绍等符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能力结构的教学形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堂课,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表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和美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课着重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紧扣工具性不放松,夯实语文基础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教育。为了落实这一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本课教学在听说读写、字词句段方面作了有的放矢的安排:
1)秦兵马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肯定是不够的。要想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得对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因此,我课前先给学生讲述自己暑假里去秦兵马俑博物馆参观的所见所闻所感,再布置学生上网浏览秦兵马俑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图片、文字等。因此,学生收集了大量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用兵马俑殉葬的原因,从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到它与汉兵马俑的区别……初步感知秦兵马俑后,大多学生就产生了较为迫切的了解兵马俑,向往一睹兵马俑风采的愿望。
2)第一教时,我把重点放在词语意思的理解上,做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了三个词语“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首先,我让学生从文中出作者对兵马俑的高度评价和赞美的句子。学生很快出了含有这三个词语的句子,再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然后,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这样,把原本枯燥的字词教学和机械的检查朗读,变成了趣味盎然的求知过程,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3)第二教时,重点学习第十自然段中排比句“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垂,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
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引导学生从省略号着手,仔细观察多媒体中其他兵马俑的神态,再穿越时空隧道,展开联想,用“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有的……”进行续写。
二、紧扣人文性,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含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所以,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因此,语文还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本教学设计为此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四点努力。
1)教完课文,老师再次介绍秦兵马俑之旅,催生学生爱科学、爱学习的种子。老师着重讲述陈列在秦兵马俑博物馆大厅中,兵马俑出土时的彩照片以及佣坑里挖掘出来的马车、战车等文物,描绘了兵马俑的彩艳丽,马车、战车等的结构精美。然后,引导学生从黄土的粘合强度,彩陶的泽亮丽,战车的设计精妙,兵马俑的雕刻惟妙惟肖等方面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秦兵马俑多媒体资料的展示,中外游客的纷至沓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元首的参观、感慨,再次使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赞美劳动的简短句子)排比句的仿写,导游词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4)教学结尾的拓展。教师结束语(秦始皇兵马俑以他那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阵容,旷代绝世的艺术雕造型,成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安,十三朝古都。它,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它,华夏文明的源头。黄土地文化的寻根、探秘从这里开始,从现在开始!)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进一步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衬”,我认为红花和绿叶是和谐互衬的。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工具性就是红花和绿叶,只要做到工具与文化交融,基础与思想同在,不断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就一定会为语文阅读教学增添更多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