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式(二)
(一)省略句
1. 定义:省略了某种成分或某一词语的句子。
2. 常见的类型:
承前省:承接前文的省略。
蒙后省:呼应下文省略。
对话省:生活的语言,经常省略,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很充分。
3. 按成分分类:
(1)省略主语:
① 原因:文言文中,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独立作主语,句子若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嗦,故造成主语的省略。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前后主语不一致也可省略(古汉语)暗换主语,推测补出。
☆现代汉语中,只能在前后主语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省略。
例:桓侯体痛,(桓侯)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例:椽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狗彘食人食而(诸侯贵族)不知检,涂有饿莩而(王)不知发。
(人们)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没有后灾。
(主语是泛指,不确指,在意思清楚的情况下,不言自明)
(2)省略谓语
谓语一般是不能省略的,故省谓语的情况较少。
例: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不好)也。”《寡人》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皆( )玄衣( )白刃。
于是冯婉贞带领这青年整装出发,(他们)都(穿着)黑的衣服,(拿着)雪亮的大刀。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效法,(选择)他们之中的缺点加以改正。
☆好言自口(出),莠(恶)言自口(出)《诗经·小雅·正月》
(3)省略宾语:在动词之后的宾语,所省的多是代词“之”。
例: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愿令(之)得补黑衣之数。(代舒祺)
☆念悲其远矣。
念(之)悲其远也。(代媪)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扶苏以数谏(皇帝)的缘故,皇上使(之)在外而带兵。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之:代狼)以骨。(《狼》)
4. 省介词:主要是“于”和“以”。
例:
☆是儿少(于)秦武阳二岁。《童区寄传》
这个小孩比秦武阳小二岁。
☆晋军(于)函陵
秦军(于)汜南。
校园之歌☆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不过是被武力所迫罢了。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
死马尚且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呢?
(动词后跟一个名词或代词,判断是否双宾)
5. 省介宾:“与、以、为、于”等介词之后的代词宾语常被省。
例:
☆然得而腊之以(之)为饵。(之:代蛇)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这个小子不值得跟(他)共谋大事。
☆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下来(之)谈话。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
五亩住宅的场地,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可以凭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二)倒装句
倒装句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目的而把句子的正常次序颠倒。情况分类如下:
1.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把谓语提到主语前以加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叫主谓倒装句。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檀弓》)
孔子听到哭声,说:“哭的是谁呀?”
(王之蔽甚矣!)
☆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樊须,真是个小人啊!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魏征《述怀》)
为了押韵(飞鸟鸣于古木,夜猿啼于空山,一片荒凉冷落的景象),整首诗压an韵。
2. 宾语前置:
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的后面,但古汉语中常将宾语前置。
具体情况:
(1)动词宾语前置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用“不、未、莫、毋、无”等否定词,如果宾语是代词,宾语是代词,宾语要前置。
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文言文句式
☆不患人之不己(代)知,患不知人(名)也。(《论语》)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不了解别人。
(只有代词可前置,名词作宾语不前置)
如“忘不自信”=忘不信自(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之代不王这描写夏季的成语
件事)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前置。
代人的:谁、孰
代事物、处所:何
询问原因:曷、胡、奚(为什么)
代处所、表反问:安、恶、焉(哪里,怎么)
例:
沛公安在。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我欺骗谁了?欺骗天吗?
在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充当介宾,那么这个宾语就要提到介词前面。
例:
微斯人,吾谁与(和谁一道呢?)归?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之)为?
为什么攻打它呢?
何以验之?验之以物。
用什么来验证它呢?用物来验证它。
③ 助词之和“是”把宾语提前。
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之前,在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之”或“是”作提前的标志,之、是无意义。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
商标纠纷娃娃脸歌曲☆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过尔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道文章的字句,不能解答疑难问题。
☆珍异是聚,观乐是务《左传》
聚集珍宝,致力扬声游乐。
④ 为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对宾语范围的限制,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唯(惟)译成“只、只是”
例:
☆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惟念鱼)《列子》
当我来到河边拿起钓竿的时候,心里没有什么杂念,只想着鱼。
☆(惟举才)惟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只推荐有才能的人,让我能任用他们。
☆孤臣惟命是听。(惟听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我完全听从您的命令。
(2)介词的宾语前置:
介词“于、以、为、从”等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其宾语有前置于介词的现象。
例:
☆王问:“何以知之?”何以战?
何以=以何=凭什么
诗三首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用一句概括它,就是思想无偏邪。
3. 定语后置
类型: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的”。
例: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前者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荆州依附曹操的是百姓,不过是被他的兵力所迫罢了。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劝)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劝)
日行千里的马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煞尾)
例: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为学)
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反而到达了。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能发出铿然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
召集谢庄精通武术的青年。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无不歠也……
在外游学的国中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食物的,没有不给水喝的。
4. 介词结构后置
(1)由介词“于”组成的介宾后置。
例:
乃号令[于三军]曰 躬耕[于南阳]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苛政猛[于虎]也。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后置
例:
☆灌油(于)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在战船中倒入油,用帷幕遮盖它)
(三)文言常用固定结构(短语和句式)英雄模范
1. 然后、然而、然则
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 何如(怎么样、用于征求意见)
例: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 可以(可以、用、凭借)
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有以:有……不以拿来的。(项王未有以应)
无以:没有……可以拿来的。(河曲智叟亡(无)以应)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何以:用什么、靠什么(苟无民,何以有君?)
=以何:为什么(何以伐为?)
是以=以是:因此(哪里敢徘徊不进,心中有非分的愿望)
有所:宾+所+名(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无所:三江环之,民无所移(百姓没有迁移的地方)君亦无所害
足以:(足够用来)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