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小学班会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作者:蓝小花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1年第10期
        一、直面:传统的班会活动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班会活动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是班级主要德育阵地,被广大班主任重视。然而,一直以来,它的开展情况却不容樂观。
        1.开展内容——“空而不深”
        班会活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阵地,理应得到班主任的重视。但日常的班级德育工作,班主任往往遵循学校布置什么任务,就开展什么活动的原则。开展的内容空洞,高大化。学校不布置,班级不活动,在学校大活动前提下的班会活动,更大的弊端是活动不深入。
        2.开展过程——“虚而不实”
        在班级中班会活动的开展往往教师说了算,教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需要准备什么样的节目,都是事先安排学生去准备。能够真正参与到班会活动中的只有部分“优生”,甚至于优生永远是班会活动中的主角,还有大部分同学无法积极参与其中,有的一学期下来配角都谈不上。这样的活动,过程虚,效果不实。
        3.开展形式——“少而不丰”
        绝大多数班主任在开展班会活动时采用的形式还是保守陈旧的。其中,教师正面传授、反面批评的形式占了课堂的很大比例。虽然这些方法并不会过时,教师如果能够循循善诱,善于因势利导,仍能突显教育的效果。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一直以来接受到的都是这样的教育,不免产生厌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陈旧的方法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兴趣越来越缺乏,活动效果浮于表面。长此以往,班会活动失去了它的德育功能,学生得不到发展
        作为班主任有必要对班会活动进行深入的改革和探究。
        二、放眼: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需要活动支持
        [案例1]: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少让父母为心》教学片断
        师:我们的爸爸妈妈忙着做家务,送我们上下学,白天还要干活,从早到晚,父母总在忙碌。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我们的身上。他们真辛苦。我们的爸爸妈妈和千千万万的爸爸妈妈一样为工作努力,为生活奔波,为我们操心,他们不辞辛苦地担起家庭责任,真的很辛苦!此时此刻,面对着不辞辛苦的爸爸妈妈,你们有什么话想对父母说吗?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我会把你们的话请邮递员叔叔寄到他们的手中,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的体贴和感恩。
        学生在音乐中写下给父母的话,把“感恩卡”投进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亲情快递”的盒子中。
        教师小结:同学们,让我们感谢爸爸妈妈对我们付出的无私的爱吧,让我们对爸爸妈妈深情地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本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真实情境搬到了课堂,准了学生的情感之源,
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书写感恩卡”的环节,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对父母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崇高的父母之爱有了感性的认识与理解。课堂虽然结束了,但是授课教师提出的将“感恩卡”邮寄给父母这件事真正落实了之后,给父母们一个“表现的机会”,点燃“亲情”的花火,从而达到理解的全方位的、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德性自然生长。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不是单纯地把“道德认知”搬进学生的大脑里,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认知,这就使得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有必要拓展课后活动,深化教学重点,促使知行合一,提高课程实效。
        三、思考:道德与法治与班会活动的相互促进
        儿童的道德发展除了需要认知发展这一必要条件外,还需要生活事件的刺激、社会活动中的直接体验及对间接经验的观察和模仿。
        道德与法治课程尊重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认知和年龄特点安排教材。教材以单元为基础,每一个主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各种活动。例如,四年级上册“为父
母分担”为主题的单元,共安排了“少让父母操心”“这件事我来做”“我的家庭与责任”三课内容,从“为什么做”“怎么做”“坚持做”及从“知、行、意”融合“情”四个维度的协调发展。向这样在生活世界视野下,将品德的培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逻辑而整合的多种教育内容,教育指向明确。只要得以充分运用,能有效激活学生成长的“生长因子”,成为班会活动的良好素材,丰盈班级活动内涵。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本身是一种德育,是个体品德社会化和社会道德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它既要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构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特点要求任课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的能力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教材旨在促进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基本文明素养的全面发展。
        班会活动是班级德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它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班会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行为习惯养成,促使班集体和谐向上发展。主题是班会活动的灵魂,是班会活动育人目标成功与否的关键。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开发班会活动素材。除了班级问题、学校
班会设计
集中安排、重大节日等素材外,老师还要善于以学科课程学习的延伸为载体,借力教材中空白处、综合学习处体现班会活动主题性、自主性、创新性,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点,通过班会活动,提高德育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展,全面促进整体素质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班会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德性发展”的目标方面不谋而合。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提供了学生对于道德认知上的帮助,而班会活动的实施则实现了德性的自我建构、自主发展。道德与法治与班会活动的联系,让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道德与法治与班会活动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讲无疑是影响学生德性的重要学科和活动。如若能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将此两者统一协调起来,定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相关素养,解问决活动模式陈旧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实问题,实现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四、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小学班会活动的实践
        基于道德与法治单元主题的班会活动,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单元学习的基础上以道德与法
治的单元主题为项目,进行开发和设计班会活动的主题及方案,由学生自主组建合作小组,共同探究完成项目,并充分展示。
        (一)研“单元主题”,把握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使用直接道德生活经验之时,为学生留足了自主的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放性的特点,深化或拓展单元学习。
        1.横向:明单元内容结构
        以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为例。《安全护我成长》以“生命安全”为主线,安排了“生命最宝贵”、“安全记心上”、“心中的110”三块内容,三个内容有梯度、有重点、有层次。从“珍爱生命”的高度出发,以认识“安全”前提,通过对“生、老、病、死”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命、死亡的意义,唤醒生命意识,从而懂得珍惜生命、呵护生命。通过关注农村和城市不同的生活场景,在现实存在的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灾害的应对能力。通过对生命成长的短期防护,关注对生命发展的整体引领。如此,从预防、规避到控制和消除意外或灾害,最终形成生命安全的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围绕教材“安全护我成长”开展教学,在长达一个月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安全的认识、感悟、体会都有了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形成。
        然而,当下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意外事故频繁发生的问题依旧存在。“安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教师如何运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体验,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更好地促进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使学生从抽象的道德认知到具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值得一线教师探究与思考。
        基于此,笔者开展了“安全护我成长”——开学“安全第一课”的班会活动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学习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安全经验、情感、能力,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安全判断能力,促使学生“知、情、行”都得到统一发展,促成安全行为的形成。
        2.纵向:看编排梳理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教育主题来组织编排结构,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课题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正文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入、过渡和转换,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材安排内容全面反映了儿童生活,来源于儿童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我是班级值日生》《欢欢喜喜过国庆》《我爱家乡山和水》等课文就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教材也在使用直接道德生活经验之时,为学生留足了自主的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