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并背诵课文,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辩证地看待其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辩证地看待其生活态度。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
《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谢道韫咏絮”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亡之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消极避世。张岱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是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的代表作有小品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张岱的小品文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颇似唐人绝句,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
2背景资料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前朝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定(gēng)      衣(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喃(nán)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是金陵人,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拥毳衣炉火(名词作动词,围着炉火)
与余舟一(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4)古今异义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绝:消失。
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
惟:只有。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重点句子翻译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那两个人)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湖中还能碰上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作者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
事件:看雪;奇遇。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字可见作者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也是他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自然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详写。
4.问其姓氏却未答姓氏,仅交代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客此。也可能他们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案示例: 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衬托了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情人不止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世界。三个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彩或很少用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一点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述了湖心亭看雪的经过,表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巧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怀恋前朝往事的淡淡愁绪。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于湖心亭巧遇一事。
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肃杀、冷寂的气氛,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
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雪赋(节选)
(南北朝)谢惠连
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yūn)萧索。蔼蔼浮浮,(biāo)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墀庑(chí wǔ),末萦盈于帷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隰(xí)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鹇(xián)失素,纨袖惭冶,玉颜掩
译文:雪花的形状,散乱交错,纷纷氲氲,散散落落,扬扬洒洒,翩翩飞舞于天空,回旋堆积于地面。开始时沿着屋脊而覆盖了楼宇,到最后透过门帘而进入室内。起初轻盈回旋于台阶下,后来飘舞萦绕于帷席旁。既可以随方物成为玉圭,又能够随圆物成为玉璧。眺望原野,如万顷缟素铺展;仰望山岭,则千岩银装素裹。这时,楼台就像重叠的玉璧,大路犹如
连缀的美玉。庭院陈列着玉阶,林中挺立着玉树;白鹤被夺去了光彩,鹇鸟也失去了鲜艳;纨袖佳人自惭形秽,玉颜美女掩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