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 世说新语 二则咏雪》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咏雪》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不可败坏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学习文言文,要“言”“文”兼顾。对于“言”的理解和掌握,应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大意,努力自主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反对过于机械、死记硬背的翻译,反对过早过多地讲解虚词、句式等语法知识。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文言诵读。
在学生粗晓文章大意后,与其枯燥死板地句句翻译,不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疏通;与其细碎讲解语法现象,不如让学生在诵读中直观感知文言特点,逐渐强化文言语感。宝贵的课堂时间,应更多地用于诵读而不是讲解。为了激发学生认真诵读的兴趣,可以开展“朗读接力赛”之类的游戏活动。
初学文言文,应把重点放在实词的理解和积累上:一要注意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古代指“同宗的子侄辈”)、“去”(古代指“离开”);二要注意现代汉语仍在使用的语素,如“雪骤”中的“骤”,
今天还在说“暴风骤雨”“雨疏风骤”;“差可拟”中的“拟”,和今天说的“比拟”的“拟”意义相同。
对于“文”的理解和欣赏,《咏雪》可以抓住两个问题:一是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二是两个咏雪的比喻哪个更加高明。
二、课标解读
谢道韫咏絮 人文主题: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语文要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小学阶段也有学习诗词的经历,在第一单元·四季之美中学习过四首古诗词,初步掌握了古诗词学习的技巧,可以迁移到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体会文言文的“文”“言”妙处。
四、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章意思。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 “俄而、 欣然、拟、未若”等。
2. 分析“撒盐”“柳絮因风起”两则比喻的妙处。并能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描写事物。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以及其乐融融、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
五、教学重难点
1.分析“撒盐”“柳絮因风起”两则比喻的妙处。
2.感受文中人物性格,了解古人优良家风。
六、教学方法
朗 】读法、讨论法、合作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其实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古代名人的八卦段子集。它是我国第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志,在这里是记录、记载的意思。志人笔记小说,就是把别人说的话做的事记下来,然后再“添油加醋”一番拿给别人看,就像是今天我们常看的八卦段子。我们所熟悉的很多成语,比如“难兄难弟”、“望梅止渴”、“咏絮之才”等都出自这本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本“八卦段子”的名篇《咏雪》吧!
【设计意图】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作者及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代表作,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志人小说是在品藻(即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相关人物及背景,进一步激起学生阅读和探究的欲望。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俄(é)而 雪骤(zhòu) 差(chā)可拟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课下注释,看你能不能读懂每句话的大意。读的过程中,用笔把认为重要的词语圈出来,把读不明白的词语勾画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词语提出来大家讨论。(强调重点词语:儿女,雪骤,欣然,俄而)
【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先用PPT出示原文,再出示已经划分好节奏的文章)
根据学生读书情况进行指导、改正。
1.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三读课文——了解文意】
1.注释检测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 不久,一会儿。
(5)骤:急。___(6)欣然:高兴的样子。
(7)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8)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9)未若:不如,不及。 (10)因:趁,承。
2.翻译文言文:学生互译,然后派代表交流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 ”他二哥的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大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四读课文——读出情感】
谢太傅的疑问、谢朗的犹豫“差可拟”重读及拖延;谢道韫的自信“未若”重音
【品读文章——理清故事、赏析妙句】
探究1:文章开头一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交代了哪些内容?
生答。
总结: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谢太傅一家聚会咏雪。文章开头一句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
探究2: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师生讨论,明确:
营造了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风雅事而乐)
探究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师生讨论,明确:
补充介绍谢道韫身份,表明编者刘义庆对她才气的赞赏,侧面衬托谢道韫的才气。
(咏絮之才 喻有才气的女子)
探究4.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
师生讨论,明确:
(1)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探究5:“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你更喜欢哪一个?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可以认为“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且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既形似又神似,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
也可以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得猛烈密集时,只见大雪片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
总结:从课文中谢安“大笑乐”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设计意图:比较两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重读课文——课堂小结】
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体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才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家庭的其乐融融。
让学生重读课文。
【写作迁移】
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的事物(喻体)吗?
生:鹅毛、棉花、梨花、杏花、蒲公英、芦花、白蝴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拟写比喻句,为写好作文打基础。】
【拓展积累】
1.你积累过哪些有关“雪”的诗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