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趣味故事
咏絮才女谢道韫——妙用比喻
比喻是拿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的修辞手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比方。比喻有什么特点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东晋时的一个冬天,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纷纷扬扬地下起了大雪。宰相谢安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一块儿赏雪。谢安忽然想考考孩子们的才学,他指着空中飞舞的雪花,激发了谢安的诗兴,他脱口而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几个侄儿、侄女一听,知道伯父又来考他们了,一个个凝眉静思,都想显显自己的诗才。侄儿谢朗抢先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一听,就皱起了眉头:“比喻不恰当,谯能有那么大力气把盐撒得满天空都是,何况,盐在空中很快成直线落下来,一点也不像雪花飘落的样子。”侄女谢道韫听了也摇摇头,她不慌不忙地说:“未落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点点头,连声称赞说:“比得好!比得好!风吹柳絮上云宵,正像雪花漫天飞舞。絮白似雪,雪轻如絮,这个比喻又贴切又形象。你有诗人的气质,也许你能当个女诗人呢。”后来,谢道韫果然成了文学家,人们称她有“咏絮才”。
“雪花”和“柳絮”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二者又有共同之处:如颜都是白的,看去都是软绵绵的。这就构成了拿“柳絮”比“雪花”的条件。利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同特点,拿一种事物比另一种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就是比喻。
“飘飘的雪花好像乘风飞舞的柳絮”这个比喻,我们把它分作三部分:一是被比喻的东西——雪花,这叫“本体”;二是拿来作比喻的东西——柳絮,这叫“喻体”;三是用来联系本体与喻体的词语——好像,这叫“比喻词”。由于本体与喻体关系的不同,比喻词的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比喻。一般来说,比喻有三个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例如,谢道韫的比喻就属于明喻。出现了本体和喻体。还出现了“好像、好似、像。”这一类比喻词。
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坐火车去莫斯科,车上他为了向一位青年妇女表示自己是个纯洁的人,就对她说:“我是一朵穿裤子的云……”两年后,诗人写了一首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罪恶、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诗,题目就是《穿裤子的云》。“我是一朵穿裤子的云”用的其实就是一个比喻。与前面谢道韫提到的比喻相比,有不同的地方。“飘飘的雪花”(主体)和“乘风飞舞的柳絮”(喻体)之间是相似的关系;而马雅可夫斯基的比喻中,本体(我)和喻体(穿
裤子的云)却是相同的关系,比喻词用法也不同。一个是像、好似等,另一个是用成了、构成了等,前者一目了然。比喻关系明显,而后者比喻关系比较隐蔽,不太明显。前者我们叫它“明喻”,后一种叫“隐喻”或“暗喻”。明喻格式是:“甲象乙”;暗喻的格式是“甲是乙”。暗喻是比明喻更进一步的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精炼、含蓄,能引起人们的思索和想象。
一鸣惊人——借喻
春秋时代,楚庄王刚当了国君,看见令尹斗越椒的势力大,他想除掉这位令尹,但又不知道朝廷里哪些大臣可以信托。于是,他就装成天天只知打猎、喝酒,不问国家大事的样子。三年过去了,许多人都把他当成无能的国君,那斗越椒自然更不把他放在心上了。有几个人劝楚庄王要以国事为重,楚庄王见他们也没有说到点子上,就故意下了道命令:“谁敢多嘴,我就惩罚谁!”一些大臣吓得更不敢说话了。
一天,申无畏偏要见楚庄王。楚庄王问道:“你来干什么?喝酒还是听音乐?”
“我来同您猜谜儿。”
“这倒怪有意思的,来吧。”
申无畏说了个谜语:楚国山上,有只大鸟,身披五彩,可真荣耀。一停三年,不飞不叫,人人不知,是个什么鸟?
楚庄王知道申无畏不是来猜谜儿,而是来劝自己的。敢于冒险来劝国君,胆量不小,楚庄王暗暗喜欢,笑着说:“这不是普通的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别急。申无畏知道楚庄王是在准备力量,决心有所作为,心里也很高兴,他向楚庄王磕个头说:“大王到底英明。”
不久,楚庄王从这些敢于冒险劝告他的人当中选了一些人才,加以重用,积极改革政治,训练军队,削弱了令尹的权力,亲自安排国家大事。没过几年,楚国更加强大了,楚庄王也成为春秋时期五位霸主之一。
申无畏的谜语,实际是个比喻。他把楚庄王比作一只大鸟。但这个比喻同明喻、暗喻不同,它不像明喻、暗喻那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而其中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大鸟)来代替本体(楚庄王),也就是说只有喻体这个部分。它通过对喻体——大
鸟的描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表面上句子描述的是大鸟,实际上句子说的都是楚庄王。申无畏使用的是借喻。借喻是比暗喻更进一步的比喻,它不露比喻的痕迹。它可用公式“乙代甲”来表示。
谢道韫咏絮是为了寻饭碗吗? ——借代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十七岁那年留学日本。他虽然缺吃少穿,但学习非常刻苦。一些好心的同学劝告他,说:“小苏,毕业后有个饭碗就行了,何苦拼命呢!”苏步青严肃地回答:“我到日本这个岛国来,是为了寻饭碗吗?你们怎么不想想受难的祖国……”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