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作文讲评
㈠枭逢鸠作文讲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 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审题立意: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它的声音。
(原因)(“东徙”)没有从根本上(“更鸣”)解决问题(“恶子之声”)。
立意:
1、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2、治标不如治本
3、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
4、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例文展示:
改变自己
枭因乡人厌恶自己的叫声而决定向东迁徙,认为换个环境也许境遇会好些。 乍看之下这是个好办法,其实不然——鸠的话一针见血:“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诚然,枭需要的是改变自己。
人若处于穷境、逆境中,总会想着要做些什么来拯救自己,例如逃开。逃向另一个城市,
甚至另一个国家。如果不顺的境遇是由自身的个性与品格造成的,而自己又不思改变,那么必定会重蹈覆辙。正如枭,假使它不听鸠的好言相劝执意迁徙,最终必定会悲哀地发现,鸠是对的。
不思进取的人无论在何处都会一事无成;爱搬弄是非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厌恶;冷漠自闭的人永远都得不到真情的抚慰;胆小懦弱的人总会被欺负——因为他们并未意识到逆境的根源所在。其实,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字:改。
改变自己从而完善自我才能赢得他人及社会的尊重。周处早年横行乡里,蛮横霸道,乡人对他恨之入骨,却敢怒而不敢言。直到他除了“三害”中的两害之后,被告知第三害就是他本人,于是痛改前非,洗心革面,最终深受乡人爱戴。正是因为他改变了自己、完善了自我,才使得境遇前后截然不同。这令人深思。
有时,逆境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不可抗拒且我们无法改变的,这也需要我们改变自己。在常年狂风肆虐的海岛上,翅膀正常的海鸟无法生存,于是变异的残翅海鸟出现了,他们能够活下来,繁衍后代,生生不息。
但改变自己必须有限度,不能失去原则,随波逐流。屈原在“举世混浊”的境遇里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虽然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但屈子的精神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文天祥坚决不屈服于元朝统治者,惨遭杀害,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掷地有声,流传千古。试想一下,若屈原“变心以从俗”,文天祥顺应天下大势归降元朝,他们又如何能得到千千万万后人的爱戴与景仰?
在逆境中,我们需要审视自我。如果逆境是由自身造成,那么我们必须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环境,前者才是有效的方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谢道韫咏絮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选自[阿富汗]乌尔法特《生活》)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
一:筛选信息,压缩材料,把握材料内容。
材料① 农民——忙于耕种,大汗淋漓——感到水是最宝贵的;
材料② 牧羊人——从山上牧羊归来,口干舌燥——感到水是最甜美的;
材料③ 另外一种人——坐在绿荫下的躺椅上,有漂亮的水壶,用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品不出水的甜美。
材料①、材料②是并列同类关系,与材料③又是对比关系。
二:展开联想思考,提炼材料主旨。
(一)从“人物”的角度立意
①、只有经历辛勤劳动(艰苦的劳作、生活历练),才能品出生活的真滋味(生活的甜美、幸福)。
②、只有经历人生磨难、苦难,才能真正品味到人生的幸福甜美(人生滋味)。
③、只有经历过,付出过;才能真正品味到生活的甘美香甜,才能真正品尝出生活的滋味。
(二)从对比关系的角度立意
①、不同情境下的人、不同类的人,对事物的认知标准不同,所以感受不同,认知结果不同。
②、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因为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
(三)从事物“水”的角度立意
①、因为最需要,所以才会觉得最美、最宝贵、最有价值。
在人们大汗淋漓、口干舌燥的时候,水才是最宝贵、最有价值的。任何东西,都是在最需要的时候,才最具有价值、最宝贵。联系到人,联系到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人该如何生活、如何活着,才最具有生命意义、生命价值?因而,可以探寻人生意义、人生价值这个人生命题。衡量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生命价值的标准又该是什么呢?是个人的功名利禄之追求?还是社会的,民族的,国家的需要?这样,个人的生命意义、人生价值,与国家、民族的责任道义紧密相连,立意就更为深刻。
(四)典型文题举隅
①用汗水浇灌甜美的种子;②在艰辛中品味生活之美;③苦涩中的甜美;④懂得生活的甜美;⑤别样的生活滋味;⑥苦中有甜;⑦自苦中来;⑧品味生活滋味;⑨品味人生滋味;
(五)好题目,好的立意,必须紧扣核心关键词:
例文展示:
身处动乱时代,戴望舒却期许在雨巷中逢着一位丁香般的姑娘。《雨巷》所营造的忧伤美感,不可说不是戴望舒需求生活心境的真实写照。
迟子建于《伤怀之美》中感叹道人生伤怀时刻极少,但那种美感动人心腑。少,才会去需求,需求才会想象,而想象便营造了美感。
口润时不解水味,口渴时方知水的美味,道理如出一辙。所以说,需求营造美感。
古人曾戏谑地说道:“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虽带有些悲情,但也深刻指出了人们拥有时不懂珍惜,需求时后悔不已的普遍现象。作家林清玄有言:“用心活在当下”,告知人们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但生活的快步伐易教人忘却了我们所有的,渐而被忽视的逐渐消逝,蓦然回首,斯物已去,只能让人光去需求它们重新回来,却不可得,有人会悲悯地直叹可惜,但实际上它恰恰不显可惜,何哉?因为有了需求,才会丰盈想象,从而珍惜其余一切。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热爱跑步,当被问及为何不将跑步时间也用在构思上时,他说:“不去会死。”可见,他是需要跑步的,这与写作无关,跑步充实了他的生活,给他营造了更多创作的美感,所以他才会写出极有哲意的文字:“不管别人怎么说,我都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自己不喜欢的,自然长久不了”。当大诗人李璟听得一曲清箫便有梦回鸡塞之远的思乡之情时,他那极需回故国的情怀和所作诗境的美感,便更好地诠释了需求营造美感的真谛了。
该如何才能避开消极需求而选择积极需求来营造美感呢?梭罗于哈佛毕业却选择隐居瓦尔登湖,这便是一种纯净的心灵需求。林徽因倾诉自己欲预支一段如莲的时光的心事,他们都需求一种精神上的安宁,于是美感便从此荡漾开来,多少人步入隐居便可避开喧嚣的误区,其实,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居,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消除执念,便有寂静安然。选择平常心,有着一份安宁的精神,便有了需求的桥,通往美感的世界。
欧立希需求成功,钟在第607次实验中获得成功的美感。西西弗斯往复推动巨石上山,他需求成功,心中有了向往自由的美感,所以才用不放弃。
千百度的蓦然回首,原来只为求得一次灯火阑珊处的光景。故,需求营造美感。
苦 · 甜
捧一杯香茗,呷一口,舌尖的苦,舌根的甜,流入喉中,这便是生活。
苦是生活的底,婴儿刚出生是哭,不是笑,这是我们一生苦痛的开始,学走路,跌倒了,哭!学骑车,摔倒了,哭!求学了,离家了,哭!考差了哭!失职了哭!亲人“走”了,亦是哭。这哭便是苦,苦在心里,心不畅,事不顺,溢在眼中,泪便落下。堵在喉头,便只剩哽咽。有人消极了,有人迷惘了,那甜,在哪?
甜是生活的点缀。这时,我们醒悟,苦终不是生活的全部,那跌倒后,再爬起来,脸上洋溢的是笑;那数次摔倒后,驾车如飞时,脸上又有笑;离家后,那第一封家信,那第一次“长途”,那第一次“千里回家”脸上,嘴间,都是甜蜜。于是我们发现,原来生活中也有笑,也有甜,我们更明白哭不只是苦,亦有甜。
因苦而甜,这便是苦的底与甜的点缀的关系。
在中国,忆苦思甜一辈,正在老去,那革命岁月中不可磨去的苦正在淡去,人人似乎都成了大舌头,那根部的甜已快将舌尖占据。于是乎,甜亦非甜。在哈根达斯和蜜饯中长大的孩子失去了苦的感觉。因而有了“我爸是李刚”的放肆叫声,有了“我爸是李双江”的低质言论,有了炫富的郭美美。令人痛心,更令人反思,中国,怎么了!我们,怎么了!孩子,怎么了!
深究其因,便是他们缺少了对苦的感知,从而亦不知甜的滋味。大学生“炫富帖”,令人感动无比,从收棒子的苦,到珍惜亲情的甜,这才是真正的感知生活,享受生活。
同时,大热的文化,似乎也在向甜腻区迈进。易中天的《三国》,于丹的《论语》;电影版的《茶馆》,冯小刚的“哈姆雷特”(《夜宴》);鉴宝节目的古董知识,青歌赛的文化常识……我们热热闹闹的将文化“教育”向前推进,却不知此时,文化已成为“伪文化”。当众人相争潘金莲的故乡,南天一柱改名“哈利路亚山”时……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迷失。这时我们需要哭,需要一场文化苦旅,重新走一走丝绸之路,走一走长征之路,走一走改革开放之路,感受文化的苦。甜。
北宋学者张载有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做为青年的你我更应忆苦知甜,知苦思甜,享受生活,感悟生活,传承文化。
要做就做牧羊人
牧羊人口干舌燥,河边痛饮,品出水之甘甜。另一个人手持精致茶具,却觉察水之无味,甚至有点苦涩。或许,河边水抵不上壶中茶一半的质量,却比壶中多飘逸出阵阵芳香。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两类人,用网络流行语来区分便是二青年与伪文艺青年。前者不是什么贬义词,他们崇尚真养育善美,不伪装不作作;后者不是什么褒义词,只是一帮盲目追逐,自命不凡的孩子罢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