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教案设计(7篇)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课程新授
    (1)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2)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3)课堂小结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业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教案设计(篇2)
    探究问题: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有变化吗?
    探究假设: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有变化(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
    实验步骤:1)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两个烧杯,标号1、2。
    2)用塑料管向1号烧杯的石灰水里吹气。
    3)将塑料管插入2号烧杯的石灰水中,再将洗耳球的吹嘴对准塑料管的管口,然后用手挤压洗耳球,将空气吹入石灰水中。(1号比2号浑浊)
    探究结论: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多
    以上对探究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学习的更好。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学教案设计(篇3)
    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
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四、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
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
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初中教案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