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常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由作者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篇1
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视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遭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难点: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总结法
教学准备:[实验1-1]-[实验1-5]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学 设 计二次备课
新课导入:绪言课的几个实验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入的印象,课后有许多同学提问:为何白纸喷“水”会变红,再喷“水”红又消逝了呢?生活中也有许多现象: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会在湿润的空气中生锈?这又是为何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介绍]视察实验方法:看、闻、触摸。
视察实验的步骤:1、实验前,物质的、态、味等
2、实验进程中,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沉淀等现象;
3、实验后,物质的物质的、态、味等;
摸索:物质变化前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实验1-1]水的沸腾
[实验1-2]胆矾的粉碎
[实验1-3]胆矾溶于水后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视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表:
实验序号变化前的物质变化时的现象变化后的物质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1液态的水有水蒸气产生;又变成冷凝的水液态的水无
1-2蓝块状胆矾块状变成粉末状蓝粉末状胆矾无
1-3蓝硫酸铜溶液变成蓝浑浊物蓝氢氧化铜沉淀有
1-4块状石灰石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有
【讨论、归纳】1-1、1-2中水和胆矾产生了状态和形状的变化,但无新物质生成,1-3、1-4中有彩的变化,有沉淀的生成,有气体生成,并生成了新物质。
结论:1、2是物理变化,3、4是化学变化
得到:1、定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点
3、化学变化常相伴的现象
4、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课堂练习]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包括:彩、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初中教案(1)熔点和沸点
融化:固态变成液态
熔点:融化的温度
沸点:液态变成气态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彩、状态、气味
[实验1-5]闻气味的方法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点:有其他物质生成
3、化学变化常相伴的现象:彩改变、的放出气体的、生成沉淀、吸热和放热、发光等。
4、联系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产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分变化和变化;
4.知道纯洁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定典型的纯洁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视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 和 混合物和纯洁物 两部分。
前一部分侧重于描写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摸索,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整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产生变化时本身是否产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现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照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第一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洁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控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洁物和混合物,使学
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体会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进程 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何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何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何会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由于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分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进程 中将学生实验(氨分散实验、品红分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建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
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现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照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第一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第一章中触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进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控的知识以小组的情势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产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