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3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⑵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
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
、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四)迁移运用
    (五)系统概括
    (六)布置作业,拓展思维
    这六步教学程序在教案中都详细介绍了,我只把教学的主线和总的设计意图说一说。
    在前三个环节我都是以剪纸为主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先是利用平行四边形纸片剪梯形,然后是利用矩形纸片剪特殊梯形,再利用剪出的等腰梯形研究发现等腰梯形的性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完成教学目标,并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如《新课标》中所说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没有一味的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们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探究,在操作中升华,借助于优美的课件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在第四个环节迁移运用里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这里我设计了“练一练,议一议,试一试,想一想”四个环节。
    由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解答过程,集体评价、完善,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并着重解决梯形的辅助线问题,由学生归纳、补充、完善,在黑板的主板面——中间位置逐一列出。
    设计意图:解决梯形问题的策略很多,在这里我没有单纯的就辅助线来研究辅助线而是把知识点蕴含在习题中,再归纳总结。华应☆☆龙老师说: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我就想通过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本节课的难点上,这样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解决一类问题、顺利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第五个环节系统概括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的学生或老师小结的方式而是以探究课题的方式出现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探究课题:
    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和联系;
    2、我看等腰梯形的特殊性;
    3、解决梯形的常用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将探究结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这三个题目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在浏览、思考、准备、生成的过程中即达到了概括的目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在第六个环节在作业内容的设计上,我改变了传统的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单一的作业形式,留的两项作业都是考察学生能力的
    1、拓展性作业:在平行四边形(矩形)纸片上画一条裁剪直线,将该纸片裁剪成两部分,并把这两部分重新拼成如下图形:
    (1)等腰梯形
    (2)直角梯形(要求:所拼成的图形互不重叠且不留空隙)
    2、发挥想象,以梯形为基础图案设计通钢三中第__届运动会的会徽
    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即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又突出体现实践性、探究性、发展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升华,在设计会徽时还可以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六、有四点说明:
    1、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左)梯形定义和性质;(中)梯形五种辅助线的作法及图形;
(右)大屏幕。这堂课的板书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适当运用彩粉笔,突出重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起到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2、时间的大体安排:情境引发大约3分钟,活动探索、研究发现,大约壹五分钟,深化建构约8分钟,迁移运用大约一三分钟,系统概括及布置作业6分钟。
    3、教学反思需要课后填写4、整个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能说的我不说,学生能做到的我不做,努力做到“教是因为需要教”。
    七、教学预测:
    本节课内容较多尤其是辅助线的几种作法在一课时内完成,有部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以上是我基于《梯形》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作出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
    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
    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 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
    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创设情境 一、从问题情境入手,揭示课题。
    (出示幻灯一)
    在棋盘上放米,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22粒米,然后是23粒、24粒、25粒……一直到64格,你能计算第64格应放多少粒米?有简单的计算方法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3.4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思考,积极回答。 通过师生的相互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学会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并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
    探究活动一 一、 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出示幻灯二)
    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
    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 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
    探究活动二 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
    (出示幻灯三)
    例1 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3.75)+(-22.5)
    (2)51.7(-7.2)
    解:(1)
    (-3.75)+(-22.5)=-26.25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探究活动二 (2)
    51.7(-7.2)=-372.24
    学生相互交流,并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探究活动二 例2 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0.45)5
    (-0.45)5-0.018
    相互讨论,并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计算,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初中教案
    探究活动二
    例3 用计算器求值
    (1)(-6)2(2)-62
    解:
    思考:
    注意观察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区分两种按键的不同,灵活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探究活动三 三、随堂练习
    (出示幻灯四)
    用计算器求值
    1.9.23+10.2
    2 . (-2.35)(-0.46)
    3.( -3.45)3
    4.-2.082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 通过训练,使学生能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运算。
    探究活动四 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1.用计算器解决“创设情境”中提出的问题。
    (出示幻灯五)
    2.张老师在银行贷月息为0.456%的住房 贷款50 000元,满5年时共需付款50 000(1+600.456%)元,其中包括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张老师共需付利息多少元?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回答有关的信息,学生互评。 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