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词创作的结拍
结拍也叫“歇拍”,又称“煞拍”。即一段词或者一首词的结句。结拍的好坏,是一首词成败的关键。“临去秋波那一转”,尤能给人以消魂欲绝之感。因此,“词要住得恰好”。
那么,怎样的结拍才算“住得恰好”呢?古人云:“小令不能续之使长;长调不能缩之使短;调之单者,欲增之使双而不得;调之双者,欲去半调而使单,亦不能。如此,方是好词。其不可断续增减处,全在善于煞尾。”双调前后两结尤有讲究:“前结如发奔马收缰,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后结如流泉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
至于常用的结法。前人归纳为:“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如白石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所谓“辞意俱尽”是指“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
如刘克庄的《玉楼春·双林推》
玉楼春 戏林推调离
刘克庄
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青钱换酒日无何,红烛呼卢宵不寐。
易挑锦妇机中字;难得玉人心下事。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
小标题“戏林推”,黄昇《花庵词选》作:“戏呈林节推乡兄。”节推就是推官。首句“跃马长安”,指林推官骑马巡行首都的街市。长安本为汉、唐京师,这里用来借指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与作者同乡,家在福建莆田县,现今供职于京师,年复一年,长期以客舍为家,而在家之日倒反而如寄旅之客一般,十分短暂。
接下两句,从“客舍似家”引出林推官的日常生活。白天是将钱沽酒豪饮,更无别事。“无何”,见《汉书·袁盎传》: “师古曰:“无何,言更无余事。”晚间则高烧红烛,通宵赌博。”可见林推官是在妓院中进行赌博。“呼卢”,指呼“卢”的声音。《晋书·刘毅传》:”五木类似骰子,五子全黑称为“卢”,掷得“卢”便获全胜,所以赌徒们都连声呼“卢”。对于同乡友人这样的生活方式,作者是深感不安的,所以下片就着重在劝慰和激励。
下片“易挑”两句运用对比,一方面是家乡对丈夫的爱情忠贞不渝的妻子,另一方面是京师妓院中三心两意的美人。“锦妇机中字”,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作者认为,林推官妻子的真
挚情意犹如苏氏锦织回文诗那样明确易解,而变化多端的心事却是难以捉摸,相形之下,应该珍惜妻子对自己的一片深情。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陡然振起,“男儿西北有神州”,这句话是全词中心思想所在,作者慨然指出,大丈夫生当国家难之秋,应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戴复古《水调歌头》)这是多少爱国志士一致的心愿。末句针对上片林推官沉缅于声的生活,希望他不值得为那些水西桥畔的抛洒泪水,而是要振作起来,有所作为,为恢复中原增添一分力量。
前六句泛写林沉溺于青楼酒肆,忘记了国家按危,突出一个“戏”。然结句却出人意料:“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正面忠告,点明词旨。而就在词意急转直下处,词便戛然而止,“词意俱尽”了。所谓“辞尽意不尽”并非词意未明,实“辞中已仿佛可见矣”。
如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本是抒写哀民忧国之情的,而竟然以“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二句作结,似乎已另辟蹊径了,而实际上鹧鸪“不如归去”的叫声却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辞虽尽而意犹未尽。所谓“意尽辞不尽”是指“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
长语益之者也”。
为了利于理解与借鉴,在此愚做一个整理,将词的常见结法总结如下:
(一)景结。景结含蓄朦胧,耐人寻味,唐宋词人多用此法。
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其“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之结拍,气象雄浑,悲壮之极,冠绝古今历来为词评家所称道。
欧阳修的《采桑子》前结为“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为“双燕归来细雨中“。由于通首蓄意、蓄势,以此景结,极有神韵。小令如此,长调亦然。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结句“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也是极为别致的。下阕本意是在写史,却在此甩开史事,又回到上阕写景上来。不仅照应了前景,进一步描绘出暮春景物之特,且使全词含有一种不尽的韵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等朦胧迷离之景,极易引起人们的联想。辛弃疾在此巧妙地运用拍歇之法以重笔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联系全篇及背景看,这种联想不无道理。所以,景语就是情语,景结也是“情结”,是“以景结情”的情结。
(二)情结。所谓“情结”,一般是指那些直接抒发情感的结拍而言的。景结“含有余不尽之意”以迷离称隽(juàn);情结虽轻而显露,却能够以动荡见奇。特别是那些异常精警的结语,尤能给人以无穷的余味。
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其结句“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新颖、警策,耐人寻味。
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一首悲壮苍凉的长调,极尽咏古之能事,然他却在结拍时竟在怀古伤今之后,拓出新的意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之痛:“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堪称是“以动荡见奇”了。奇之一,使前面怀古伤今的主旨明确了;奇之二,词的内容深化了;奇之三,作者借典抒情,而典又恰到好处,且给人留下无穷的联想。就这样,词家把个人的政治遭遇置于宋金民族矛盾和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焦点上,置于深厚的历史背景上来抒写,不仅使全词感情深厚之至末叶以动荡见奇了。
(三)情状结。此结与景结不同的是:景结是以自然景观作结,而此结则以人的情态作结。即词人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巧妙的蕴于人物(往往是作者自己)情状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察,从而收到语短情长,余韵无穷的美学效应。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结尾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就是把将士的思乡与抗战的矛盾心情蕴藏于“不寐”|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的情状之中。
再如朱敦儒的《鹧鸪天·我是清都山水郎》之结句“玉楼金阕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也是用的此法。洛阳本以牡丹著称,可词人却不簪“花之富贵者”的牡丹,却插“千林无伴,淡然独傲霜雪”的梅花,醉卧洛阳,这是由词中所表现的词人“疏狂”的情态决定的。它表现了词人不愿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的放荡不羁的性格和高洁志行。
(四)他意结。此结特点是:结句宕开。别拓新意,从而收到余音不尽的效应。如王沂孙的《齐天乐》本咏秋树鸣蝉,而结句却是“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皆用反面衬托,而情味更深。
(五)议论结。以富于感情彩的议论作结,不仅可以增加词的情致,且利于开拓新意。
如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结句,掷地有声,使全词为之一振。
(六)进层结。此结特点是:结句句意在前句(或全词)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有时深化了主题,有时深化了情感。如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结句,就是加深了思妇离愁的别恨之情。
(七)祁愿结。以美好的期待、祝愿作结,使词意增加绵绵情思,开拓新意。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都有扩宽意境,深化感情的作用。
(八)设想结。此结是一个假设复句,前一分句假设一种情况(条件),后一分句指出可能出现的结果。它同样可以起到扩展意境、深化词旨,加深情感的作用。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
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蛰不住鸣》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胡铨的《好事近·富贵本无心》的“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都是这种结法。
(九)发问结。发问作结在词的创作中常见。它可以增加余波,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如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一问句是在“今年花胜去年红”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它让读者产生遐想:明年花开更盛、更艳时,词人和这些友人也许天各一方了,也许后会难期了,也许词人已经调离此地了……词人将惜别之情,熔铸在赏花之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临末以问句出之,这不仅加深了别情,益见友情之深厚,也倍增“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叹喟(kuì)。
(十)反诘结。反诘就是明知故问。问话本身已有答案,其目的在于加强肯定的语意。
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的结句“能不忆江南?”意为特别追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春景!为什么要“忆”呢?除了往昔的美好,当有现实的苦闷。所以这一反诘,意蕴也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