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节选)》阅读理解(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边城(节选)
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起来了。老船夫慌慌张张把这个人渡过溪口,一同到家里去。翠翠正在屋门前剥豌豆,来了客并不如何注意。但一听到客人进门说贺喜贺喜,心中有事,不敢再蹲在屋门边,就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拿了竹响篙唰唰的摇着,一面口中轻轻喝着,向屋后白塔跑去了。
来人说了些闲话,言归正传转述到顺顺的意见时,老船夫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好像这不会真有其事,而且神气中只像在说:那好的,那妙的,其实这老头子却不曾说过一句话。
马兵把话说完后,就问作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
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张怎么样。来人被打发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她的祖父:爷爷,你有什么事?祖父笑着不说什么,只偏着个白发盈颠的头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有点不好意思,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心轻轻的跳着。
过了一会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伯伯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
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
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翠翠呢,正从山中黄鸟杜鹃叫声里,以及山谷中伐竹人唦唦一下一下的砍伐竹子声音里,想到许多事情。老虎咬人的故事,与人对骂时四句头的山歌,造纸作坊中的方坑,铁工场熔铁
炉里泄出的铁汁……耳朵听来的,眼睛看到的,她似乎都要去温习温习。她其所以这样作,又似乎全只为了希望忘掉眼前的一桩事而起。但她实在有点误会了。
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问我愿不愿。我呢,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我没有不愿意的事情。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
翠翠不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装作从容,怯怯的望着老祖父。又不便问什么,当然也不好回答。
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菜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想几天不碍事。洛阳桥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要日子咧。前次那个人来就向我说起这件事,我已经就告过他:车是车路,马是马路,
各有规矩。想爸爸作主,请媒人正正经经来说是车路;要自己作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你若欢喜走马路,我相信人家会为你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还是再说下去,便引到死过了的母亲来了。老人话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见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爷爷,你怎么的?边城 沈从文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
翠翠心中乱乱的,想赶去却不赶去。
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虽不成腔却已渐渐宏大。两山深翠逼人的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
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
(摘选自沈从文《边城》)
文本二:
沈从文在文章里,经常强调五官的敏感性能,他善于借助官能,向自然捕捉声音、颜、气味,而且幻想与回忆的能力,也超乎常人。他自认是一个能表现生命深度的作家,一再说创作描写不是眼见的状态,不是一般人所能到达的地方,也不是普通作家容易发现的东西。到底《边城》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由人事与梦象相混合的是什么世界?他在《烛虚》中指出,他的小说最终目的,就在于探索人的灵魂或意识边际,这样才能发现人,说明爱与死的各种形式。
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边城》写景处皆十分精彩,使人如同目遇。小说里为什么要写景?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
(根据王润华、汪曾祺相关论述改编)
1.下面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船夫“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这句话反映出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喜事”,却不知如何告诉翠翠的犹豫纠结的心理。
B.文中第三段祖父对“大老想走车路”的表述,既含蓄答应了媒人提亲的要求,又给翠翠做出她的选择留出了空间。
C.文中翠翠不同情景下“剥豌豆”的情节反复出现,不仅充实丰富了人物形象内涵,而且描摹出翠翠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D.“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祖父的话既有对翠翠有个归宿的期盼,又流露出对翠翠未来生活的担忧。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顺顺请媒人向渡船的攀亲展开故事情节,可谓是“—石激起千层浪”,为后文展开人物心理刻画做好了铺垫。
B.文章三次写到祖父的笑,其对祖父心理状态的表现虽各有不同,但在表现祖父善良隐忍和勤劳坚强的人性上却是一致的。
C.文中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化。祖父的话多能体现他作为一位长者阅尽人世、饱经风霜、通情达理而又略带幽默诙谐的特点。
D.全文从祖父摆渡顺顺派来的媒人始,至翠翠听到隔溪有人喊过渡终,结构安排符合生活逻辑,前后接应自然、首尾圆合。
3.结合祖孙二人的对话情景,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4.请结合文本二的相关论述,简析文本一画波浪线的内容是如何表现“景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的。
【答案】
1.A
2.B
3.①画线句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活画出湘西风情的诗意。②这段景物描写能更好地衬托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愫。③“脸同颈脖全红”出卖了她的话,活画出少女的娇羞、矜持的神态,也彰显了她丰富、敏感的情感世界。
4.①横线处运用的是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②“我不知道”既表现了她的纯真,又凸显了翠翠的聪明。③人景统一,主客交融,营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诗意境地,令读者神往,这正是作者艺术手法的高妙所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A.“不知如何告诉翠翠的犹豫纠结的心理”的表达不对。祖父定然要把这个“喜事”告诉翠翠,他的“惊惶”只是猜测是大佬要提亲,而不是二佬。从后文可知他是尊重孙女意愿的,所以谈不上纠结和犹豫。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艺术特的分析鉴赏能力。
B.“表现祖父善良隐忍和勤劳坚强的人性上却是一致的”,文中节选部分所表现的祖父的三次笑,所表达的心理不同,所反映的人性也是有区别的。第一处笑着不说,表现的是他的思虑。第二处勉强笑着,表现的才是隐忍坚强。第三处的笑,表现的他的豁达爽朗和对孙女的尊重和理解。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
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这一处文字是祖父问翠翠后翠翠的回答及表现。作者用精准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个娇羞、敏感的少女形象。“我不知道”,不是不知道,聪明的翠翠也猜得出那个伯伯是来给翠翠做媒提亲的,她也知道对象就是船总顺顺家,但出于少女内敛和矜持,她作了否定回答。然而,她的表情“脸同颈脖全红”出卖了她的话,而脸红再次表明她的害羞。总之,简短的人物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凸显了她内心敏感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文本二的相关论述,简析文本一画波浪线的内容是如何表现“景是人物的外化,是人物的一部分”的。文本二说道,“沈从文在文章里,经常强调五官的敏感性能,他善于借助官能,向自然捕捉声音、颜、气味,而且幻想与回忆的能力,也超乎常人。他自认是一个能表现生命深度的作家,一再说创作描写不是眼见的状态,不是一般人所能到达的地方,也不是普通作家容易发现的东西”“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语言清新雅致,更体现出了湘西风物的诗情画意。雨后放晴,芦苇杨柳、菜园以及蚱蜢、竹篁、杜鹃等都有着田园风情的自然生趣,令人陶醉。画线句是景物描写,但能折射出人物内心种种情愫:羞涩、憧憬、矛盾、甜蜜、不安……同时,对人物形象的丰富也起着重要作用。也就是这段景物描写是人物心境的外化,它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景,又承载着主人公的思绪、情志,是人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