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2期
Vol.8,No.2长安学刊
Changan Xue Kan 2017年5月May.,2017
边城》隐痛缘由浅析
刘通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对于文本优美形式掩盖下的忧郁和寂寞,多数学者从苗、汉民族情感裂隙,传统与现代碰撞等角度来解释,但这种解释却忽视了作者自身情感、经历对于作品的影 响,细读文本,结合作者的创作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边城》其实只不过是沈从文创作背后,内心世界隐痛的 自然呈现。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内心隐痛;创作经历
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7)02 - 082 - 02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性作品,从面世之后就受 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其中美丽的文本和情感哀伤的对 比尤其令人瞩目,作品高度赞扬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自然美、和故事美,但现在的学术界有的学者已经意识 到《边城》中那清新的文字所组成的并非是表面上一首 幸福的颂诗,而是落寞的哀歌。但具体而论,那文本优 美形式背后所隐伏的伤痛和哀伤到底是怎么来的?作 者通过这些又试图向读者传达些什么?也许从沈从文 的求学和创作经历中,我们能够到一些答案。
一、民族隐痛和现代文化冲击解释的简单性
有的学者把《边城》中这种淡淡的哀伤解释为对在 以西方为样本的现代文明冲击之下,对湘西乡土文明衰 败、没落的同情和无奈。这种情感我们较早地可以从沈 从文在1934年后半年因回家探望病重的母亲而陆续写 成的《湘行散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于1935 年4月10日的《箱子岩》和1934年12月的《腾回生堂 的今昔》。他在《腾回生堂的今昔》一文中回忆当年的桥 边如今已是烟馆遍地,且烟帮往来异常繁华,当年此处 一株罕见的花,目前却已有十家烟馆,三家烟具店。沈从文看到了湘西故乡的堕落和衰败,如果说沈从文是 在用草药店的衰落和桥头店铺的变化来投射湘西的历 史命运和未来趋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目前资料考证可知,《边城》是于1934年1月开始分11次发表 的,且从全文文章风格和后来的整体行文思路来看,这 部小说从一开始就已确定主题,所以《边城》的发表时间 是早于作者现代文化冲击湘西文明这种思想萌发之前 的,这是其一,其二,现代文化冲击之下,“边城”被作者 描绘成一个近似“桃花源”的地方,那里充满“优美健康 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对
于边城之中那 些正在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传统道德本应感到悲伤,但 它只存在于“边城”之外那些寻“边城”而不得的人心 里,但《边城》本身就是哀伤的,《边城》的悲剧性结局与 “现代文明”影响下美好人性丧失之后的当然报应无关,“传统道德消失,人性在现代社会之中不断异化”的感慨 只是读者走出“边城”之后的感慨,而不是生活在边城之 中人们本身的忧虑。
另一种观点认为《边城》故事之中的这种哀伤来自 于沈从文自身民族的隐痛,“来自于少数民族文化日趋 边缘化的焦灼和无力抗争的脆弱感”:2]其中朱光潜先生 的说法最有代表性“它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富于幻想 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沉忧隐痛……他不仅唱 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就是他的深刻之处”:3]这样的解释也有一定的合理 性,但也存在疑问。如果说《边城》的隐痛来自于对于苗
作者简介:刘通(1993— ),陕西咸阳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西部散 文学会会员,四川省华蓥市作协会员。
• 82 •
族的悲观的话,那对于其他民族,其他人而言,《边城》就 只是一个他者的故事,他人不必对这个故事关心,但这 就无法解释《边城》为何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影响为 什么如此巨大?为什么拥有如此大的读者?此外《边 城》的重点也不在于表现民族问题,小说中也未出现民 族纠纷和民族对抗的长篇
描述。由此可见,《边城》文本 背后的隐痛归因于来作者自己的民族悲情和对于现代 文化的担忧是具有一定简单性和片面性的。
二、从文作品创作的隐痛历史和原因分析
沈从文从小出生在湖南湘西一个叫做“震簟”的偏 远乡村,父亲的挥霍无度更是令家中一贫如洗,沈从文 的求学生涯陷人困顿,他的作品中较早反应自己生活处 境、情感经历的《女难》一文中,沈从文自称的“乡下人”身份却带给他创伤、挫折、无奈和悲哀。而这种情感的 集中表达则是在沈从文从湘西到北京刚开始的时候,生 活无着、举目无亲的处境促使他将这种内心的情感写出 来,其中《生之记录》就是这种心态下的代表作,在文中 沈从文以北京因恐慌于被宰割而不会叫的鸡为比喻,暗 示自己生命的卑微和惶恐,文中之感皆由风声、雨声等 小事而勾起,表现出沈从文作为“乡下人”所独有的敏 感、忧郁、寂寥的心态。与生活上的困顿相比,在学习和 创作初期上的失败更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我后来考 燕大二年制国文班学生,一问三不知,得个零分,连两元 报名费也退还……正如我一九二五年,我投稿无路,却 被当时做编辑的先生开玩笑,在一次集会上把我几十篇 作品连成一长段,摊开后说笑‘这就是某某大作家的作 品’说完后,即扭成一团投人字纸篓……这是对我的侮 辱”:4]即便是在几年以后他在北京文坛声名鹊起,凭借 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京派文学代表人物之后,这种来 自于身份的隐痛似乎表面上有所消散,但他内心依旧对 此难以释怀。1934年功成名就的沈从文回到湘西,写下 《湘西散记•老伴》一文,回忆起十七年前同是一起的玩 伴赵开明,当年意气风发、心怀壮志的他已是颓唐落寞,像一个老
人,不仅没有成为自己当年宣称的成为一个军 队副官,且身体已经为所毁,就连沈从文自己也认 不出眼前这位老友了。沈从文在文章结尾处这样感叹 “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看我能看到难于想象的 一切。”这句话不仅是对当年玩伴落寞的感叹,同样也是 对自己从当日一无所知的“乡下人”奋斗到后来的京派 文学领军人物的不胜感慨,对成功之时对成功来之不易 的深深感触,他试图在梳理与自己的人生历程相伴的情 感轨迹,用这种美丽而又忧伤的情感基调为自己的人生 做总结,在像水一样柔弱之中的坚强是沈从文人格的一 种写照,也可以说是他作品审美风格的象征,水的柔弱 饱含着他对人生不屈不挠的追求。
三、《边城》中的隐痛是作者内心世界情感的自然呈现。
梳理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边城》中的 情感忧伤来源于民族隐痛和现代文化冲击解释,虽然具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忽视了文本的内外之别,同时也 没有考虑到作者作品创作的先后继承的关系,对于文本 优美形式掩盖下的忧郁和寂寞的解释值得商榷。另一 方面梳理沈从文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边城》文本 背后那种哀伤、悲痛的情感基调基本上与沈从文一直以 来的创作文风是一脉相承的,而这种伤感的隐痛恰恰是 来自于沈从文所固有的“乡下人”身份所带来的自卑、敏 感情绪,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见沈从文全集(第9卷),北岳文艺
出版社2002年.
[2] 王晓文:忧郁的边城—边城 沈从文
—对T边城 > 的一种解读[J],民族 文化研究.
[3] 朱光潜: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J],花城
1980(5).
[4] 沈从文:沈从文自序[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年.
•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