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追求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五四时期席卷整个文坛,更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影响了中国文坛的无数作家。作为文坛极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沈从文既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又是田园牧歌式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位吟唱者。本人将通过对沈从文代表作《边城》的解析来阐释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一)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文学思潮之一,萌芽于20世纪初启蒙运动所造就的自由文化空间中, “五四”达到高潮,浪漫主义的发展大致沿着两条途径:一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以朦胧诗、知青小说为代表。这一系列的作品主张回归自然,寻求精神家园和自我的超越,是中国真正的浪漫主义文学,但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二是“革命浪漫主义”,以及继而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时期的伪浪漫主义。这一系列伪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已经不是个性主义,而是某种程度的革命集体主义,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
沈从文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作家。曾志清称“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有论者视他为实证主义的作家、
现实主义的乡土作家,更多的论者则认定他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而他本人也自称30年代“最后一个浪漫派”,是30年代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亲近乡土,略带忧伤与绝望的意味,讴歌田园生活,提倡回归自然,以理想和诗意来对抗世俗的生活。
(二)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
《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最具代表的作品,塑造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边地。实际上,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并非简单地对应乡土的现实湘西,是沈从文避开现实社会而创造出的一种近乎虚幻的事物,是沈从文理想的精神家园,体现了沈从文的浪漫主义精神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二十年代初的作品,此前他只身一人从湘西混迹于北京,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已经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并为胡适、梁实秋等信仰自由主义的名人所器重,正是身名鹊起、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可以说,处在《边城》写作过程中的沈从文早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乡下人”了,然而这只是外人的看法。其实在沈从文看来,他自己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北京这个都市之中去,他说“在都市住上十年,我还是个乡下人。第一件事情,我就永远不习惯城里人所习惯的道德的愉快,伦理的愉快。”实际上看得出虽然此时沈从文已经在都市生活了许久,衣食住行都得依赖城市提供的财富,但是他对城市是无法完全接受的,“我发现在城市中活下去的我,生命俨然只淘剩一个空壳。”无论从
物质层面还是对城市精神层面他都有着抵触情绪,都市对于沈是无望的,他的精神家园不可能在与他内
心格格不入的都市中。
浪漫主义者喜好幻想,比一般人更需要精神家园,沈从文和许多浪漫主义者一样,都在努力地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沈从文由于对都市中异质性的“水土不服”而否定了城市作为精神家园的可能性。但矛盾的是,现实的乡村也并非他的理想之所。
当年沈从文只身一人背井离乡来到北京的原因正是沈不满湘西蛮荒和野蛮的宗法派系关系的复杂,他离开湘西的原因无非有两条:一是大病一场,二是一个老同学的淹死。他说“我去收拾他的尸骸掩埋,看见那个臃肿样子时,我发生了对自己的疑问。我病死或淹死或到外边去饿死,有什么不同?若前些日子病死了,连许多没有看到的东西都不能见到,许多不曾见到过的地方也无从走去,真无意思。”怎么办?于是,“我想我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湘西的闭塞、落后、贫穷、残暴以及它给沈从文精神世界上所造成的伤害,实际上不亚于他后来接触到的那个都市社会。这样,即便是实实在在的湘西边地也并不能给予沈从文以安全感和归属感,湘西那种难以让人理解的野蛮和复杂关系是沈所不能接受的。
一方面是自己费尽千辛万苦要逃离的湘西,另一方面是逃离成功后更加难以融入的都市世界,这样沈从文就陷入了一个两
难的境地。自己努力的挣扎换来的是对以上两种文化的否定,这当然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于是作家就在
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构造了一个在现实社会里完全不可能到的,只属于作家理想追求的世界,这便是沈从文笔下《边城》里“世外桃源”般的湘西边地。
沈从文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另辟了一块肥沃的土壤来尽情构造自己理想中的湘西世界。完全建构在作者理想世界中的湘西边城是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到一个完全对应的对象的,湘西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类似乌托邦的世界。
在作者处理一些情节的时候都能体现出这种理想,譬如:本来是以出卖身体来赚取生活的,然而在作品中“与客人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这种情况明显看得出,是作者为歌颂边地美好人性,特意选取社会中下等人为对象而赋之以高尚的品质来完成美的塑造的结果。又如老船夫渡人不要钱,屠夫对顾客(尤指老船夫)的信任等等都是作者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无论是湘西还是都市)不可能看到的,作者这样去写只是内心愿意看到的一种情景,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作者否认了现实的湘西和都市,但却在自己内心到了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寄托。这个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虚构世界能够给作者现实世界所不到的精神支柱。
经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整个边城故事的构建,都是基于沈从文追求精神家园和回归自然的浪漫主义追求。浪漫主
义因为成为整个故事的主要基调,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作品中体现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边城 沈从文《边城》中总体上是以一种无处不在的象征主义的手法使其拥有了朦胧模糊的感觉。比如在翠翠梦中反复出现的虎耳草及黄葵花,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这可以看做“性”的暗示,当然也并非一定要如此理解,我以为它们代表了略晓情事的翠翠对朦胧的爱的追求的象征。还有呈对立关系出现的渡船和碾坊,分别是漂泊生活和稳定生活的象征。而车路与马路对应的分别是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求婚方式和一种个人化、自由化的求婚方式。实际上,从深层次上来看,碾坊、车路与渡船、马路的竞争实际上是农耕文明与渔业游牧文明或者说现代文明与原始文明的冲突。还有在文首、文中以及文末反复出现的白塔,也是当地宗法民俗制度的象征,它在文末的倒塌和重建都是有着深刻的意义的。除此之外,更有洪水,黄鸟,竹雀等意象都在边城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取得了特异的意蕴。正是作者大量使用这些象征性事物来表现一些难以言明的或可以言明但作者不愿言明的特殊情绪才造成了作品异质的审美效果。这是继承着中国传统诗歌注重意象传蕴的传统,意象言尽而意无穷,这是增加作品浪漫主义彩的重要方法,也是增加作品审美厚度的重要因素。
另外,《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作者在作品中展开了极具浪漫主义彩的梦想叙事,以此来完成对理想世界的重构。作者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