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
    17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同一个驻守茶峒的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按照当地的婚俗,苗汉两族是不通婚的。两人有了爱情却不能结婚,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而自己也有悖军人的责任,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当无人可以阻拦,于是服毒自尽。女的却不忍弃下腹中的小生命。事情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没有丝毫见责女儿,只作为未发生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翠翠)生下后,却到溪边喝了许多冷水而死去。   
    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翠翠年方十五,情窦初开。虽然从第一个端午节夜晚偶然邂逅二老,心中产生异样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满。
    一天,兄弟俩终于在一个平静的溪边,不动声地把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对岸小溪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大老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是二老唱的。
    半个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就在这时,噩耗传来,大老在跟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大老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因此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在摆渡时,遇到二老,老船夫有心招呼他,二老由于手足之情,不能忘记哥哥的死,便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又硬着头皮到顺顺家去提亲,又被顺顺拒绝。诸多不顺和碰壁使老船夫更加为翠翠的命运担忧。这时,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可二老因心中想着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为理由,远走逃避。
老船夫见翠翠婚事无望,自己的夙愿落空,他心力交瘁,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躺在床上死去。老船夫死后,渡口的木船上,只剩下翠翠一个人了,但翠翠却明白了许多老人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悲痛并没有使她走母亲走过的路,她接替了老船夫的工作,终日为来往人摆渡,同时,她守候在渡船上,等待着二老的归来。
人物性格
翠翠:美丽纯洁、天真无邪、乖巧活泼;
傩送:勤劳勇敢、热情大方、忠于爱情;
船总顺顺:豁达洒脱、公正廉洁、慷慨好义;
老船夫:忠于职守、慷慨豪爽、忠厚善良。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她对爱情的渴望不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通过翠翠的形象,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边城》中的人性美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对于人性美,他曾经这样说过:“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 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描写人性美的力作。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机盎然,充满绿意的湘西农村的自然景观,传统的富有浓郁人情味的风俗及边城儿女们美好的品质给读者展现了一副充满美的环境,美的人,美的生活的生动画面。
一、如诗如画的环境美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简洁清晰的廖廖数语便将一副如诗如画的环境自然铺开。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些鲜活的文字,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西景,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让人读来却会不由自主的感动,像是触及到心底里的思绪,是儿时记忆中某个太阳温暖的午后,还是现在有些恍惚、有些无法把握的生活世界。湘西氤氲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美,不是披着华丽的外衣,而是蕴藏着淳朴的灵魂。
二、自然纯真的人物美   
翠翠是人性美的化身,也是湘西山水的精华。她在青山绿水中生长,大自然赋予她山水的灵秀,“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她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
麂一样”。她单纯善良,“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从不想到残忍事情”。她继承了母亲的美丽与可爱,“一切全像那个母亲”,“长眉毛、大眼睛,皮肤红红的”,也继承了母亲的温柔纯净、忠于爱情的性格。
另一位美的化身傩送则聪明、体贴、勤快、大方、勇敢、英俊、强健。
二、真情流露的生活美 边城 沈从文
生活是流动的画面,图画是静止的世界。生活给人以生命世界,图画给人以欣赏天地。湘西的茶峒古城就是一幅静止的山水图画,千年不变。茶峒边城里乡情民俗、人事命运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完美和谐的成了浑然一体的艺术品,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在那块 “世外桃源”般的天地里,平凡、质朴的自然生活正在上演,亲情、爱情以及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情感,平凡到几乎快令人遗忘这就是美的生活境界。
(一)相濡以沫祖孙情
        一个船老大,一个船家女,在一个小小的渡口上,相依为命的过着他们平淡、简单的生活。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他们依着绿水,守着渡船,伴着黄狗,向来往船客展示着边
城乡民的古道热肠。 
  1. 老船夫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
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去,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从来没有因身世冷落和影响翠翠,而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一个如意郎君。他的爱,都因这一脉血缘厚重。
2.情真意切男女情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但是大老天保也喜欢翠翠。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稀里糊涂地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
         弟兄二人手足情深,却同时爱上一个女孩儿。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襟怀坦荡的好儿女。弟兄俩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却彼此鼓励,彼此谦让。
         傩送是个童稚无欺的乡下小伙,勇敢、英俊、豪爽、热情、勤劳。 傩送在对岸山崖上唱歌给翠翠听,尽管翠翠还不明白这是唱给她的,但她“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
        翠翠在梦中、在潜意识里,已经与傩送心有灵犀一点通,并爱上了傩送。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
        三个懵懂的少年,情窦初开,美丽而又感伤的爱情故事随岁月的流逝愈发的淡远而纯情。茶峒溪边渡头上翠翠忍受着亲人离去之痛、爱人负气出走之苦,仍决定翘首期盼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结尾虽以凄婉结束,却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希望。翠翠、天保、傩送这几个愚
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三人的爱情悲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二)和睦共处邻里情
        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为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在翠翠陷入无辜之后,茶峒城里的人在关心老船夫的去世的同时,给予翠翠这个孤女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安慰:对老船夫有些误会的顺顺带来了白棺木匣子,派人送来了米和酒肉,还准备在事情办完之后接翠翠到家住;就连当初被翠翠母亲拒绝的杨马兵,也来照顾陪伴她……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
       这份浓浓的邻里情、这份厚厚的美德令人敬佩。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
与血的对流;这里的邻里关系没有急功近利的成分,没有利益的争夺,在这块净土上似乎没有阶级矛盾,没有邪恶强势,有的只是邻里人情,和气友好。  
      所以说,《边城》的人性美正是在茶峒“小社会”与当时现实社会似有若无的对比互参中获得表现,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从根本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和谐社会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也可以说,这也是他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价值尺度和内涵进行的哲学思辨,对人生状态进行深刻反思的理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