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
边城 沈从文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生追求
□ 齐剑英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作品《边城》的分析,构划出了沈从文活脱脱的人生追求。[关键词]  人生;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3)03—0125—02
  众所周知,沈从文是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文学巨星。中国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以极其朴素古雅的笔触,别具“一格”的诗意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种题材的小说中,吹奏一曲曲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爱与美的人生颂歌,精心地构筑了他醉心神往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湘西世界”。而写于1934年1月的《边城》是其中的一组最为感人的旋律,是作者最出的理想之歌。是作者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美的现实在作品中的定格。
一、如诗如画的牧歌图影,具有生活特异性的湘西边陲透过作品,透过那散发着沈氏个性的文字、感知那远离尘嚣的刻意“造型”,一般浓郁的山野气息扑面而来渐渐人包围住你,在你溶入了那种带着原味的“生活”与作者同忧同喜时,沈从文那种类似张艺谋式的再现生活的风格(例如:电影
《我的父亲母亲》
)也浮了出来:沈从文特别注重人物活动场景的设置与精心描绘。追求一种远离都市顺乎人性的天然风景。如在小说《边城》的第二节对酉水的地势、历史、物产、买卖、风俗的详尽描述:“酉水也叫白水,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谭皆清澈见底。深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呵!“三丈五丈”能有三层五层楼高呢,河底石子上的花纹居然能看的真真切切,而“白水如空气”,空气是看不见的、透明的,更何况在白日朗照下,这里作者显然是在用衬托、夸张的手法状白水之白、白水之净,白水之天然,为下文的图景伏下了明净的底。紧接着作者采用立脚点不变转换视角的方法继续写到“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花园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的环境极其调和,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于是,在前面
白水的衬托下,水更清、山更翠、桃花儿更娇艳,而那些“朗然入目”的房屋在青山秀水的背景下象嵌在深翠挂毯上的图案一样精致,而映在白水中的滟影,更是如画如诗,海市蜃楼一般让人痴迷,招人入心。接下来作者又写了“……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见各处人家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衣作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它硬壳果,也多悬挂在屋檐下。屋角隅
各处有大鸡小鸡叫着玩着。间或有什么男子,占据在自己屋门限上锯木,或用斧子劈树,把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一座一座如宝塔。又或可以见到几个中年妇人,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衣裳,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做事……”这段极富人情味的生活图景描写,似流沙河的《盆家》点点滴滴历历在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把语言的造型艺术发挥到极至,那么纯净原始古朴温馨,那么悠然自得,人人醉在阳光灿烂的岁月中,人人活在自己的幸福里,在品尝生的甜蜜。再比如,第三节第四节端午风俗的描写:“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红长船在谭中滑着,每只船可坐到十二到十八个浆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浆手每人持一只短浆,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作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着,手上拿两只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只前进。河中水皆豆绿,赛船过后,戌城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是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谭换了新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鸭子的人……”,这就是沈从文所追求的境界,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情调,没有半点现代文明冲击的素淡的天然山水,一种古朴、淳厚的风情。作者理想得以栖息的“桃园”。
二、至纯、至善、至美、至情、至性的“乡亲
“文学是人学”,表现“人情美”、“人性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小说《雪》、《连长》……尤其是《边城》中众多人物的描写都体现了这一审美追求。小说《雪》通过写在同学
5
21[收稿日期]2003-04-06
[作者简介]齐剑英(1965-),女,沈阳师范大学高职院讲师。
 2003年第3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No.3,2003(第5卷第3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Vol.5.No.3)
家过春节的事,再现了”湘西人“的忠厚、纯真的人情美。小说《连长》通过写“连长”与青年“寡妇”真情相爱的故事,赞美了摆脱了任何利害关系的纯洁爱情。歌颂了至纯至善至情的美好人必。
小说《边城》则更是抒写的人情美、人性美的最美诗篇。读过《边城》,“翠翠”那鲜明又独特的外形特征及内在神韵会深深地烙凶在记忆里,使你再也忘不掉她。主人翁“翠翠”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形象,是沈从文理想人生中至真至情的典型,是爱与美的化身。在作者笔下,“翠翠”是一修正在在成长中的船家少女,“人长得标致,象个观音样子,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却一点也不娇气,“每天戴个大斗逢跟着爷爷摆渡”。非常勤快能干,与那个财主小相比愈发显得健康洒脱大气,她心地善良纯洁,“从不想到残忍的事”她乖巧孝顺,知道关心心疼爷爷,她敏感多情,情义深重,她“喜欢听爷爷吹小小竹了做的双管唢呐,欢喜看迎婚送亲的喜轿”,她渴望美好的爱情,尤其在那个未被“大鱼吃了”的端午节之后,她多了些
少女的含蓄、羞涩和感伤,她“爱坐在岩石上,向天空一片去一颗星凝眸”做着纯真的少女的梦,她独特,爱用“看水鸭子打架”摆脱尴尬,她淳朴,但凡涉及到二老的事“翠翠”都会“绯红双颊,抿起嘴唇笑,不停地只顾用和和掐葱,甚至有一次把剥好的豌豆都倾到河里去了”。她坚贞、执著、忠诚、圣洁,对二老一往情深,自从“翠翠”与傩送二老不期而遇心有所念之后,情感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尽管天宝大老既走“车路”,又走“马路”地托媒人去提亲,“翠翠”对傩送依然情有独钟完全不为所动,及至后来,在爷爷故去,傩送坐船下桃园之后,仍然在船上生活下去,痴痴地等待着梦中人回到茶峒来!她以“厢西人”式的淳朴、执著、坚贞演绎着美丽的使人忧伤的爱情故事。抒写了一首爱情美的诗篇。沈从文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展示“湘西人”的独特的精神风貌,间接批判了“城里人”违反自然的以权势、地位、财产、美貌为内容的变态婚恋形式,歌颂了美好的爱情,美好的人性。不单是“翠翠”,在《边城》里,几乎每个人物都是人性美人情美的化身。
《边城》中的船总顺顺一家,上自船总、天保大老、傩送二老,正到帮工,为人都很正直善良。大老、二老聪明、耐劳、勇敢、友爱,深得乡人的敬重、喜欢。当两人终于明白已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孙女时,不但没有自相残杀,二老反而要同时替代不善唱的哥哥在碧溪咀对溪的高崖上唱歌,凭命运决定两个人的幸福。多么相亲相爱相惜的一对难弟难兄,多么感天动地的骨肉亲情!多么坦荡旷达的心胸!多么至善至美的人性!船总顺顺,在当地也算是有地位有势力的人物,但却从不仗势欺人。反而同情帮助穷人,有一颗仁爱宽大的心。听说老船夫出了事,但不但及时赶来给操办丧事,而且可怜翠翠孤苦无依,
想把翠翠接到自家去。顺顺一家的为人与当时“都市世界”的权贵们形成了鲜明对照,抒发了作者对人人平等、人人亲善的人生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边城》中的老船夫,一个善良无私又多难的老人。“五十年来不知船来船去渡了多少人,年纪虽那么老了,却依然静静的很忠实的勤奋地为们摆渡,而不肯接受毫厘的分外收入。老人活的又正经又大方。常年备着许多烟叶、花叶、酒,给过往渡船的人或戌城的弟兄用。”多朴实厚道的乡亲!
《边城》中的那个杨马兵,年轻时对翠翠母亲唱情歌而遭到拒绝的那位,“翠翠娘早去世了”可他同“老船夫”的友谊象酒一样醇厚,尤其在老船夫死后,他主动来帮助翠翠,开展翠翠,成为翠翠“唯一靠山”,多么豪侠重义的老兵啊!充分表现了人性永远美好的主题。
总之,在湘西,农人、兵士、开铺子的、做财主的、甚至做都永远那么浑厚。大家都相互亲善着,扶持着,读者看不到贪欲、奸诈、邪恶,几乎每个人都是善和美的化身,与湘西边地特有的风俗、风景浑然融合,是真似梦,构成作者朝思暮盼的至情至性的理想人生。
三、无爱在都市空间,悲剧式的结局
沈从文的“都市空间”中的文学创作是十分艰难的,即使在郁达夫那篇著名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发表之后。“都市”的排斥、歧视,使他在创作中越加虔庆地构筑他私心向往的“理想人生”,然而却也
更加痛彻地体验到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艰难,笔下的“桃园”也就显得分外的空幻,理想化。于是,沈从文往往在美丽人性人生的最后,加一个“现实”的悲剧式的结局,使得前面作者所精心构筑的牧歌图景一下子仿佛静默在蒙蒙烟雨之中,凭添了一层忧伤的调,象朱自清的《荷塘月》,又象李白的《越中览古》有一种凄丽朦胧之美。形成了沈从文体的“乡土小说”。例如,《边城》中的翠翠美丽依旧,依然有乡人兹护着,而最疼爱她的“爷爷”却突然死了,那么喜欢她的大老二老死的死走的走了,他们的命运就体现了这种悲剧式结局。使读者在强烈的撞击后多了一份无边的牵挂,因为翠翟只能在遥遥无期的等待里编织幸福。正是这悲剧的结局美丽的残缺使作品产生奇异的魅力,成为沈氏文体上一个显著的结构特征。
综上所述,《边城》是在以一种优美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真情注释。青年男女的爱情,祖孙父子的亲情、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湘西风俗风景风情,真是景情相生,情景交融,真正达到了人性美与风景美的和谐统一。集中而全面地展示了湘西边地特异的人情美、人性美、风俗美、风景美。构筑出作者朝思暮盼的思想人生。同时那忧郁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使人在慢慢咀嚼中,感受那分苍凉那有些朦胧的深层内蕴。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评价。抒发了作者来自心底的渴望:人人筑起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拥有永远的“边城”。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带读者进入人性自由的境界,他独特的“乡土气息”影响了后代的许多作者。◇
[责任编辑:一然]
6
212003年5月
第5卷第3期
齐剑英:从《边城》看沈从文的人生追求
May.2003Vol.5.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