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了解沈从文及其写作风格、文章的情节结构特点。
2、感受作品中所展示的水墨湘西的风景美和古朴淳厚的风俗美。
3、体会作者所构建的善与美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4、结合人性美的分析,领会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所构建的善与美的世界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含蓄的心理刻画,体会其所展现出的翠翠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计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观看<<边城>>电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导入语:有人说,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地图上的湘西,也就是存在于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如果有机会,同学们以后可以去领略一下湘西风情。而画里的湘西,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一睹画中湘西的风采,进行一番心灵的旅程,寻美的真谛。那么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那么今天,我们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作者介绍:
向同学们介绍本课作者:沈从文,他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人,著
有小说、散文、文论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贵生》、《三三》。中篇《边城》。长篇《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湘西世界,表达了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暖。他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景风情画于一炉,展示了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文章语言质朴。沈从文先生在下半生致力于文物的研究工作,他所作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深远。这或许是一种奇怪的现象,由文学转而研究文物,算是一种“种瓜得豆”的现象吧。
三、“边城”题解
在学生了解了沈从文先生后,让学生看课文。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小说《边城》的一部分,是第三到第六节。请学生再默读一遍课文第一节。学生已经看过电影了,让他们结合电影所看到的与课文所写的,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作者把这座小城称为“边城”?
明确:“边城”是指边地的小镇,是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开篇第一段点明。这一段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似乎就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这点明了边城环境僻远,边城人民不关心或者说不用关心他们生活以外的事情,体现了边城之“边”。
      沈从文先生所处的时代,本来国家衰落危亡,人民挣扎于苦难之中。当时中国几个大城市正在沦陷,然而小城人民却安居乐业。由此课看出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
      文中第二段还说到,“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他们的习俗保留相对完好,并没有遭受当时苦难的破坏。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称“边城”的原因。
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了城里的庸俗、市侩的风气后,转而描写这个未受现代物质文明腐蚀的小城。可以说,作者是在描写“中国另外一个地方的另外一种事情,与都市无关,与喧嚣无关。
四、情节梳理
这里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人们坚守着一份安静与和谐。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
端午、中秋和过年。看了电影了,也看了课本了,问学生有没发现有一个节日是经常被描写的,是什么节日?(明确:端午节)。课文写了几个端午节呢?在课文结构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每一组各一节,出各节中有提示端午节时间的语句。
明确:三个端午节。
提示端午节时间的句子:端午节又快来了;还是两年前的事;上年一个端午;翠翠还在想着两年前的端午的一切事情。
课文的结构:文章按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眼前的端午的顺序来展开情节。在这些端午节里,边城的故事在进行着,文章把现实与回忆想交错,忽而眼前忽而追忆,有顺叙和插叙,最后又回到眼前的端午,回环往复,让我们仿佛进入了边城,跟着翠翠一起去感受端午节的快乐与美好的回忆。
文章正是以端午节为线索,串起了文中的主人公,串起了发生在小城的一件事,让学生看看课文,围绕端午节,第三到第六节,都写了哪些事?
明确:1、边城人们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2、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傩送时的情景。
      3、翠翠和外祖父看龙舟时巧遇天保的情景。
      4、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情思,引发她对爱情的买好憧憬。
五、探究湘西“风景美”:
    提问学生:“看过电影,读过文章,看过图片了,觉得边城的风景美吗?”(美)。让学生再回想一下,在电影中所看到的那些画面,那些彩,细细地品味一下。然后请学生来说说。”
    (学生自由发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师总结:读过文章的人可能都会发现本文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淡淡的美”,它渗透了文章的字里行间。请学生静下心来,在教师的话语中,发挥想象,再次感受一下这个风景如画的小城。
    教师描述:有一个小城,它依山傍水,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冽,在水面上笼罩着一层薄雾,仿佛笼着轻纱似的梦。远处白云环绕着山。楼阁、白塔掩映在峰之间。在山中,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交递鸣叫着,缓缓地走入城中,仰望天空,风烟俱净,如一汪清水。现在我们走在青石板路上,细雨湿润着古城,两岸的吊脚楼朦胧而古朴,充满着生命的质感。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黄昏中浅吟低唱。坐上乌篷船,撑一支长篙,穿行在古镇之中,两岸是历经风浪的斑驳和飘零。石拱桥在水面上倾听岁月的声音,与古镇风韵融为一体。在这个小城里,我们任一米阳光静然流淌,任诗意在心中轻舞飞扬。
在学生听完这段话后,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这是一个桃花源般的世界,仿佛田园牧歌一般动人心弦。它自然、清丽、恬淡、雅致。它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恬静,优雅隽永,含而不露,这便是边城。
六、探究湘西“风俗美”
当学生沉浸于小城如诗如画的风景美之时,让学生继续怀着对这个小城的深情继续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它同样会让学生着迷,这个小城与我们的生活不太一样。让学生假设自己正走在这个古镇石道上,想想他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和书上读到的,问学生觉得会看到哪些富有湘
西地方特的事物与风俗。
明确: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苗家服饰、白塔、端午习俗、放鸭子官民同乐、月下对歌、狮子龙灯、迎婚送亲的花轿队送钱习俗等等。
边城 沈从文
总结:这些质朴的风俗习惯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和地域特,给人桃花源般的幻想彩和地域特,给人桃花源般的幻想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卷,令人神往,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七、  合作探究: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的令人温暖,美的令人自在。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必也是与这环境相匹配的。边城的人民是“一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身上充满着人情味和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请学生来谈谈这些
淳朴的人们。先让学生来探讨翠翠这个湘西女子,出文中可以反映翠翠形象特征的语言、心理、行为和神态。让学生分成四组,一组语言部分,一组心理部分,两组共同神态
和行为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刻画出一个怎样的翠翠形象。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参考:
语言:1、爷爷问翠翠敢不敢一个人看龙船时,翠翠说“怎么不敢?可是一个人玩有什么意思?”——其实想爷爷一起去,但不直说,要表明自己并不胆小,体现了她的聪明可爱
2、“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的鲤鱼吃去了。”——凸显出乖巧的翠翠调皮活泼的一面,她并不是真的生气,只是表现小女孩的娇气和顽皮,令人忍俊不禁。
3、傩送与翠翠的对话——翠翠的纯真与可爱
4、翠翠骂傩送时的语气——翠翠天性善良,就算骂人,也是“轻轻的”
5、“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下青浪滩呢?”——翠翠情窦初开,矜持天真含蓄
6、“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就应当歇憩呢”——翠翠对爷爷的依恋关心
7、“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翠翠矜持含蓄顽皮,内心急着要爷爷认同傩送。
8、“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翠翠的娇羞与可爱,女儿家的心事。
心理:1、“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久爷爷总会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慌了”——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写出了翠翠的娇羞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