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难点解析
一、文言句式种类(技能高考)
(一)判断句:即表达“XX是XX”的意思这样的句子。
(二)被动句:即表达“XX被XX怎么样”的意思这样的句子。
(三)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二、难点解析
注意:掌握了文言语句中的标志性词语和句式的固定公式,即使不用翻译句子,也能判断句式。
(一)文言语句中判断句的标志:
1、公式:“……者,……也”或或“……者也”句式表判断,比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翻译: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翻译:老师,就是传播道理传授学业解决疑惑的人。
(3)莲,花之君子者也。(……者也)
翻译:莲花,是花当中的君子。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
翻译:城北姓徐的男子,是齐国长得最美丽的人。
2、公式:“……者,……”句式表判断,比如: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
翻译:四个人分别是,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和安上,字纯父。
(2)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者,……)
翻译: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3、若句中动词“为”当作“是”来理解或直接用判断词“是”表判断则为判断句,比如: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此句中只需理解“为”的意思是“是”即可。
翻译: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西面,是曹操的后患。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句中“是”表判断。
翻译: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说魏晋了。
4、若句中“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当作“是”来理解或表判断,则为判断句,比如:
(1)梁父即楚将项燕。
“即”的意思是“就是”。
翻译: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将领项燕。
(2)吾乃梁人也。
此句中只需要理解“乃”的意思是“是”即可。
翻译:我是梁国的人。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的意思是“就是”。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最壮丽的景观。
(4)皆秦之罪也。
“皆”的意思是“都是”。
翻译:都是秦国犯下的过错。
(5)臣本布衣。
“本”的意思是“本来是”。
翻译:我本来是一个小老百姓。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的意思是“确实是”。
翻译:这确实是关乎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亦”的意思是“也是”。
翻译:鱼,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8)且相如素。
“素”的意思是“是”。
况且我蔺相如是一个地位卑微的人。
感恩遇见(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必”表判断,必定是的意思。
翻译: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一个是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5、句中“非”当作“不是”“并非”来理解,则为判断句,如: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子”在文言文中大多当作“儿子”或者“你”来理解。
翻译:你不是我,怎么会知道我不知道鱼的乐趣?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翻译:六国灭亡,并非兵器不锋利。
考就成6、句中出现了名词后紧跟名词,并且在中间添加一个判断词“是”,表达也很流畅,则为判断句,如
(1)刘备天下枭雄。
此句实际两个名词“刘备”和“天下”之间隐藏了判断词“是”。
翻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二)文言语句中被动句标志:
主体:多为句中的名词或代词。
1、公式:“动词+于+主体”表被动关系,如:中科招商基金
(1)王建禽于秦。
“禽”同“擒”,擒获的意思,为动词;“秦”的意思是“秦国”,名词,为句子主体。
翻译:秦王建被秦国擒获。
2、公式:“见+动词”表被动关系,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欺”的意思是“欺骗”,为动词。
翻译:秦国的城池恐怕得不到,只能被欺骗。
3、公式:“为+动词”或者“为……所+动词”表被动关系,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用”的意思是“使用”,为动词。
翻译:吴广素来爱惜手下,将士们大多愿意被他使用。
(2)茅屋为秋风所破。
“破”的意思是“吹破”,为动词。
翻译: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了。
(三)状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构成了状语后置。
1、公式:“动词+以”表状语后置,如:
(1)申之以孝悌之义。
正常语序:以孝悌之义申之。
“申”的意思就是“教导”,动词。
翻译:用孝悌的道理教导他们(百姓)。
2、公式:“动词+于”表状语后置,如:
(1)青,取之于蓝。
正常语序:青,于蓝取之。
健康与疾病 “取”的意思就是“提取”,动词。
翻译:靛青,从蓝草中提取。
3、公式:“形容词+于”表状语后置,如: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正常语序:虽才于世高。
“高”为形容词(高、矮、胖、瘦、大、小、多、少等均为形容词)
翻译: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4、公式:“动词+乎”表状语后置,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正常语序: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省。
“省”的意思是“检查”,动词。
翻译: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每天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5、公式:“动词+自”表状语后置,如:
(1)日居月诸,出自东方。
正常语序:日居月诸,自东方出。
“出”的意思是“升起”,动词。
翻译:太阳月亮在天上,每天从东方升起。
(四)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1、感叹句中,前半句为形容词,则为谓语前置,如:
(1)甚矣,汝之不惠!
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甚”的意思是“太不聪明”,“聪明”为形容词。
翻译:他真是太不聪明了!
(2)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正常语序:子之治东哥阿,甚善矣!
“甚善”的意思是“太好啦”,“好”为形容词。
翻译:您治理东阿真是太好啦!
2、感叹句中,前半部分为形容词,则为谓语前置,如:
(1)渺渺兮予怀。
正常语序:予怀渺渺兮!
“渺渺兮”的意思是“很远很远啊”,“远”为形容距离的形容词。
翻译: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啊!
(2)快哉此风!
正常语序:此风快哉!
“快哉”的意思是“畅快啊”,“畅快”为形容词。
翻译:这阵风真畅快啊!
(五)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为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无、莫、毋、弗,如:
(1)时人莫之许也。
正常语序:时人莫许之也。
“之”指示代词,意思是“这件事”,代词作宾语。
翻译: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2、公式:“(主)+宾(名词或代词)+是(之)+动词”表宾语前置,如:
(1)无乃尔是过与。
正常语序:无乃是过与尔。
“乃”是“恐怕”的意思,表猜测;“尔”代词“你”的意思;“过”是“责备”的意思,动词;主语为隐藏主语“我”。
翻译:恐怕我要责备你吧!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见的疑问代词:谁、孰、奚、胡、何、曷、安、恶、焉,
如:
宾语:句子的承受者,或者句子中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1)今安在哉?
正常语序:今在安哉?
主语为隐藏主语“这些人”,“安”疑问代词“哪里”,宾语。
翻译:如今这些人在哪里呢?
(2)吾孰与徐公美?
正常语序:吾与徐公,孰美?
“吾”在文言文中一般当作“我”来理解,“孰”疑问代词“谁”,宾语。
翻译: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3)彼且奚适也?
正常语序:彼且适奚也?
“彼”在文言文中多数当“你”来理解,“奚”疑问代词“哪里”,宾语。
翻译:你要到哪里呢?
(六)定于后置
文言文中修饰性定语都是按“……的”来翻译。
中心词: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中心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名词、代词或动词充当。
1、公式:“之…者…”为标志的形式,如:
(1)马之千里者。
正常语序:千里之马。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
(2)石之铿然有声者。
正常语序:铿然有声之石。
翻译:铿然有声的石头。
文言文句式(3)僧之富者不能至。
正常语序:富之僧不能至。
翻译:富裕的僧侣没有到达。
2、公式:中心词+定语+者”,如:
定语:句中的形容词或起限定作用的内容,常翻译为“……的”。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正常语序:求可使报秦人,未得。
“人”名词,为该句中心词,“可使报秦者”的意思为“可以出使秦国的”。
翻译: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
(2)盖简桃核修狭者。
正常语序:盖简修狭桃核。
“桃核”名词,为该句中心词,“修狭”修长狭小的,形容词,为定语。
翻译:原来是挑选了一个修长狭小的桃核。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正常语序:能不易其志缙绅。离婚案件管辖
“缙绅”即官宦,名词,为中心词,“能不易其志者”即“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限制性作用的内容,为定语。
翻译: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宦。
3、公式:中心词+数量词,如:
(1)闻道百。
正常语序:闻百道。
“道”道理的意思,名词,为中心词,“百”数量词,“很多的”意思。
翻译:听说过很多的道理。
(2)铸以为金人十二。
正常语序:铸以为十二金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