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特殊教育的本质、特点及要求
       
摘要 特殊教育的本质乃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而特殊儿童发展又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特殊教育衍生出从属性、主体性、合拍性、局限性、潜力性特点。从属性要求教育从属于儿童个体发展;主体性要求让儿童当家作主;合拍性要求教育目标符合社会真实面貌;局限性要求可教部分与不可教部分边缘清晰客观;潜力性要求科学寻特殊的代偿部分。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本质  特点  要求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社联调研项目《特殊教育的“普通”与“特殊”关系研究》(2013006) 
教育本质的厘清是教育工作的基石之中的基石。近年来,关于教育的本质探讨越来越多,只有厘清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才能行之有效。同样,只有厘清特殊教育本质,才可以促进特殊教育的有效发展。本文就特殊教育本质的问题进行再次探讨。
一、特殊教育的本质
特殊教育教师
特殊教育的本质,隶属与教育的本质,而教育伴随着人类产生而产生,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中西方文明对教育都有众多不同的定义,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不同,东西方在对教育的定义上都有一个相同的基点,则是与人有关,即是促进人的发展,只是促进的方式和路径和目标在源头处有略微的不同及后来发展为截然不同的东西式教育。西方在历经了近代的思潮运动后,逐渐地在教育中放大了人,提升了人,即人尽天赋。东方虽然对人没有西式的放大,虽然没有关注人的过程,但东方对结果的要求是一样的,即是促进人的发展,使其跟社会一致。所以,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化。只是在促进的过程中不一样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的不一样,造成了后来很多的分歧和泾渭分明的差异。但无论如何的差异,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的妙就是教育的本质,无论哪个文明,都不能反驳其教育本质不是促进人的发展,这即是教育的本质。
如何促进孩子的发展,东西方教育同样因为侧重点不同又走了不同的路径。西方的促进孩子的发展有两个前提,一是对人的重视,也即是把孩子当成跟自己一样的平起平坐的平等的人;另一个前提是对孩子的生长发展基于自然的基础,即生物学的规律。而东方的促进孩子
的发展的前提基础是,孩子肯定是通过教育成才的,孩子很多是不知道的,老师和家长要指正,领着前进,当然,最终也达成了个性化和社会化。虽然目标是一致的,东西方各走路径是不一样的,然而,谁都没有取代谁。
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好地教育一个人或促进一个人发展?
人是一个最复杂而又最巧妙的生物体,世界的事情只要牵涉到人,都是非常复杂的,何况教育一个人。很多人认为教育即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这个观点所要传输的信息即是教育绝不全是科学的。那是不是教育即此不需要学习了,也不要研究了。在生活中到处弥漫着艺术式的教育。对教育一无所知的父母对孩子也是信誓旦旦地教育,教育规律毫无所知的长辈对小辈也是敦敦教诲。因为教育不全是科学的,所以,人人皆可教育别人,而不像外科医生,没有看见过不懂医术的父母和长辈对孩子和小辈操刀行医的。然而,在教育的世界里难道没有任何轨迹可循吗?难道一切都是未知而没有已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而确定的是什么?确定的就是科学的成分。不确定的则是艺术的成分。确定的是一个人要成长的规律,不确定的是成长成什么样的人,大方向的人是确定的,即社会化,而微方向的人是不确定的,是医生还是教师是公务员还是修理工等这些是不确定的。
    而针对确定的部分则是教育的科学部分。确定的部分则是一个人的成长。心理学的科学知识确定人的成长有一定的规律,即是顺序性、不均衡性,阶段性、差异性,互补性等五大规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教育不能逾越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而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这五大规律外,还有一个主线问题,即是这五大规律是如何体现的,目前科学普遍认为,儿童主体活动是儿童发展的主线,也即是五大规律是通过儿童主体活动体现的。然而儿童主体活动主要是儿童与外界刺激进行反应的一种互动的过程。而通常的儿童所参与的客观活动过程并不是儿童的发展,比如说儿童一上午上课都在安静、端正地听讲,始终很认真,但没有互动,这很显然并不是儿童的发展;而只是儿童参与了这个活动,但儿童并没有以主体的方式参与进来。所以,真正的儿童发展的内涵是儿童以主体的形式进行。那么,这是教育中最确定的一点,即是儿童必须以自己为主角进行活动的方式才是儿童真正的发展。同时,在把握儿童发展还要澄清几个观念:
一是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来概括的。儿童的发展不是一直向前的,有时候是会退后的,即使在退后的同时也不代表儿童不在发展,相反,只有儿童静止不动,主体没参与进来的时候才是儿童不在发展。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包括身心两方面的发展。身的发展是生理的发展,心的发展是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心理的发展可
以看做是儿童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这两个方面的变化则是以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进入儿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的,最终带来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未来的要求以及对社会美好的理想等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儿童发展的地方。东西方教育有部分在此分道扬镳。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西方是民主占主流,何为民主,即为当家作主,能当自己的家,做自己的主。西方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赋予孩子一个大人应有的民主与平等地位。而东方教育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会认为孩子还是孩子,是不能也不必要更不需要赋予他任何的民主。这就是通常站在西方教育观点上得出的东西方教育的差异:该把孩子不当孩子时却把孩子当成孩子了。西方的民主的主流价值观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当然,西方在古希腊时期城邦治理期间亦是民主模式,这种社会主流也是教育的传统核心。虽历经中世纪的黑暗但近代文艺复兴继而到现代杜威所处的时代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即新教育运动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核心就是高扬人的主旋律。所以,从杜威时代后,教育则是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中心了。而东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并没有彻底改变。古代儒教理论直至宋代理学一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途中转而东欧的俄国共产主义理论为线索,随着社会政治、军事运动的此起彼伏,思想运动乃至教育活动一直是传统在逐渐瓦解,而新的血液却没有渗透进来,比如,解放前的新文化运动、民国的新生活运动等等,文
化、教育的改革都不彻底,亦不成功,在哲学上也犯错误,而解放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十年浩劫,拨乱反正后,每次的改革都是经济改革,在物质刺激人们神经的时候,传统文化的良性内容又遭到一轮又一轮经济环境对人们的洗脑。可见,主流的文化底子仍是解放前的,直到近期,才提出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才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理念。可见仍然是儒教的一套理论,三纲五常,核心实质就是等级制,换一句话即是长幼有序,以长者为准则。这样的价值观体现在儿童的教育上即是全中国的父母都知道教育孩子要听话,听话是第一要务。听话的核心就是等级,人伦的等级。
    二是儿童的发展是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的过程。所以,儿童的发展需要环境,儿童的更好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环境刺激以及与儿童的互动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三是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似乎看起来是儿童在发展,其实质未必是儿童现时的真正发展,更有可能是儿童未来人生后续的发展,东方的教育更多象是种种子,表面似乎是接受式教育,其更多内在则是种种子式的教育,一时半会的孩子的不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续的孩子人生总有一天会时光再现
父母的说教。比如说今天父母打了孩子,孩子恨的牙痒,很多年后孩子总还是特别能理解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还如陶行知翻译朗费罗的箭与歌表现的,我向空中射了一支箭/我不知它在何方/我向空中唱了一首歌/我不知它在何方/好久好久以后/在一棵橡树上我寻着了这枝箭/仍旧没有破在一个朋友的心里/我寻着了这首歌/一个字也不错。这是东方教育的内在魅力。似乎总是迟来的合适的土壤的发芽。然而,儿童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有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更有儿童的认知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综合起来而表现出来的。所以看到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就以为儿童在发展是传统的观点,无谓对错,只是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综合其上,儿童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律,普遍的规律则是儿童主体的活动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个性的规律则是每个个体的差异。而教育的本质则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就可理解为促进儿童主体活动,促进儿童身、心与环境的刺激呼应的过程的一种方式则是教育的本质。特殊教育的本质则是促进特殊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的过程。也即是促进特殊孩子身心与环境合理的刺激互动反应的过程,以孩子为主体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才是促进儿童真正的发展。在本质基础上会衍生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二、特殊教育的特点
一是从属性。教育与儿童发展是一种从与主的关系,儿童发展是主要的,在儿童发展中有众多因素会影响,教育只是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因素而已。儿童发展各种各样。教育自然也不能千篇一律。只有尊重了儿童发展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发展,违背儿童发展的教育自然会受到负面效应。社会上众多人一谈及教育,总是想当然认为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从没有考虑过儿童本身发展。那么,在特殊教育领域中,自然也是先关注特殊儿童自身的发展。目的是强调教育的后来性,必须在发展的现实前提下才能谈及教育,而不是空口无凭天马行空式实施教育。
二是主体性。儿童真正的发展取决于儿童的做,只有在儿童的主体活动中,知识才内化为儿童的应有素质。遵循了主体性的特殊儿童才会有自信,只有自信的特殊儿童才会最终获得人的发展。
三是合拍性。合拍性主要是指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发展。教育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在过程中既有个性的发展也有社会性的洗礼。只有符合社会目标发展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儿童个性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当然,合拍性也不反对教育目标的前瞻性。而且教育目标确实要比社会真实目标更高一些,比如杜威把社会最宏伟的目标民主放到教育目标中,寄希望培养民主
的公民来引领社会的民主发展。在这里,可以看到教育的魅力和强大。若跟社会不合拍,或滞后的教育,在真正的实施中总是问题百出。在儿童发展中,错误的教育总是被儿童顽强地抵制着。比如应试教育中众多不符合儿童身心及社会目标的教育总是不达目的,比如很多不得当的教育措施会引发一些儿童以自杀抵抗。
四是局限性:特殊儿童身或心会有局限性,发展相当弱,教育也就相应没有领域,作用微乎其微,故对特殊儿童,一定要明白其局限性在哪里,比如智残,残在哪个方面,程度是什么,要精确。在局限的边缘带要清晰,哪些部分是可教的,哪些部分是不可教的。
五是潜力性:从人自身发展规律之一的互补律推知,特殊儿童因其特殊的局限性,必究造就某些地方的潜力。比如耳朵聋的特殊儿童,眼睛会非常明亮;相反,盲童的耳朵非常聪慧。对身体局限的特殊儿童互补的其他身体特长非常容易发现,而对智力残缺的特殊儿童的潜力部分还有待于更深的研究。比如数理逻辑智能低下的特殊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用大脑的哪一部分进行弥补,专家们尚不清楚?父母也很不清楚?而这些都有待于科学更深入的研究,但科学研究是通常的体几率性,而特殊儿童又都是个体,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需要父母和教师在长期的观察中仔细发现特殊儿童的特殊潜力部分。而在实际中,很多非常执著的父母在观察力很强的情况下往往很快就能发现智障儿童的特殊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