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教
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乡愁之中难掩人生诗意的愁绪。
2、了解古诗写法上起、承、转、合的构造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解释疏通文意。
2、读悟结合,感受古诗意蕴。
3、用换字比照的方法,学习古人用字的精炼,体会的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悟,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
梳理情感脉络。
【教学预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李白写到黄鹤楼的两首诗)大诗人李白在许多诗里都写到黄鹤楼,但是有一天他再次登临黄鹤楼的时候却郁闷地想“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为什么呢?他生气对着美景无法下笔,由于之前一位诗人写黄鹤楼的诗作已经无法超越。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李白都自愧不如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黄鹤楼》。
二、借助解释,初识大意。
文下解释是帮忙我们读懂文章的得力帮手,会学习的学生都不会忽视它。利用解释,给同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知道诗写了些什么是不是就行了呢?答案肯定是否认的!“诗言志”,就是说诗文是为抒情而作的,我们要和有“共情”,才算读懂了诗。
三、起承转合,了解构造。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PPT介绍起承转合。
四、紧扣关键,体悟感情。
尾联直接抒情,是分析本诗的突破口。
Ppt显示尾联。
抒发了什么感情?(思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乡关)
诗人的“愁”仅仅是乡愁吗?
Ppt出示崔颢生平。
明确崔颢少年及第进士,本有美妙人生,怎料时运不济,终是郁不得
志。引导学生看到乡愁掩饰之下的人生失意之悲。
乡愁教案五、换字比照,解析情感。
这种人生不得意的愁绪是贯穿始终的。你从前面几联的叙事写景中能感受到吗?
首联“去”可否换成“来”?“空”可否换成“只”?
颔联“空”可否换成“飘”?
怎样理解颈联写景句和情的关系?
六、有感情吟诵、背诵古诗。(加配乐)
七、学问迁移。
ppt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试与《黄鹤楼》比拟,说说发觉了什么?(仿写)
八、学法小结:
请大家回忆这堂课的学习过程。
Ppt出示:
古诗学习都不难,文下解释能帮助。
起承转合明构造,直接抒情突破口。
换字比照细体悟,叙事写景为抒情。
带上感情多吟诵,举一反三触类通。
九、作业:写作训练
这首诗情景交融,每句都有画面感,请选择最喜爱的一句,体悟诗意,
利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布满诗意的文字。
2.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二课《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把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情感。
2.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小组争论、品词析句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情感。
3.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崔颢对岁月苍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法(配乐);朗读法(教师朗读、集体朗读);争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示范朗读古诗,进而谈话导入本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话同学:同学们,从教师的朗读声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答复)确实,在诗人布满意趣的遐想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况。能够想
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应当是满意的。可事实却并非如此。那么诗人毕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日就让我们学习崔颢的《黄鹤楼》,去一探毕竟。【板书:黄鹤楼】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依据课前预习,解决重点生字词。
明确:历历:清晰可数。萋萋:形容草木茂密。
2.请同学们与同桌沟通诗歌大意。
明确:这首诗的大意是:早先的仙人乘着黄鹤远去,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走了,就不再回来了,只有天涯的白云千百年来照旧如此。天气好的时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晰地看到江对岸繁茂的树木,以及鹦鹉洲上茂密的草木。可是在夕阳迟暮之时,却看到江上泛起的无尽烟波,何处才是我的家乡呢?真是令人发愁啊!
(三)深入研读
1.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前三句中一连用了三次“黄鹤”,请同学们思索每次消失的用意是什么?(指定学生答)
明确:从内容上来说,第一次消失:借助“黄鹤”这一令人宠爱的意象开启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驾鹤远去的宏大场面,给读者营造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其次次消失:直接点题,且与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奇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诗描写的古迹对象——黄鹤楼。第三次消失:虚实结合,“黄鹤”是动态虚幻的意象,无拘无束地来往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