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案三篇
《枣核》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__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__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__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__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是几颗生枣核。小小的枣核很不起眼,但在一位久居异乡的美籍华人眼中,来自故乡的枣核却无比珍贵。这是为什么呢?这几颗普普通通的生枣核承载着一份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翻译家萧乾的散文《枣核》去寻答案吧!
  二、初读枣核
  1、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 __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__,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__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蹊跷、嫣红、风烛残年、殷切、镶嵌、不约而同、山坳、玛瑙、故弄玄虚
  三、读懂枣核
  (师设计五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旧时同窗听说我要访美,什么也不要,只托我带几颗枣核,那她要枣核干什么呢?你从文中哪一句到了根据?
  明确:想试种枣树。
  (2)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__的—————————————。(线索)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__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3)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她到
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4)想一想文中哪一句应该是揭示主题句?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明确后齐读)
  (5)请用这样的句子来概括:这篇__记叙了—————————————,表达了————————————————。
  (6)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__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品味枣核
  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一件小小的事,但作者通过自己所见所闻、同窗所语渲染了海
外游子浓浓的思乡情。除了想试种枣树,你还从文中哪些语句里读出了那位老人的思乡情呢?你认为句中哪些词语很关键,用得好呢?
乡愁教案
  1.教师示范:第十段中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枣核》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__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__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__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__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__。《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
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