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抓住小说中重点人物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  了解对比的写法及作用。 
3、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4、探讨文章主题,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 
2.反复熟读课文,准确、深刻把握小说中闰土、杨二嫂两个形象;体会小说精妙的人物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学生朗读席慕蓉的《乡愁》。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教师小结:我们从《乡愁》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留恋,而鲁迅先生却在回到自己的故乡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学生讨论读法及原因。
二、朗读品味
(故乡之景) 
1.朗读小说中描写故乡景物的部分,出令“我”悲凉的因素。 
重点阅读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注意重读“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等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一部分要低缓、哀伤,饱含震惊、幻灭之痛。 
2.对比阅读“记忆中的故乡”的部分,注意其中“深蓝”、“金黄”、“碧绿”等表示彩的词语。 
朗读指导:读这部分要欢快、流畅,充满新奇、神往之感。 
教师小结:故乡是一日不如一日,昔日的蓝天、明月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阴晦”、“苍黄”和“萧索”。
(故乡之人)
(一)分析闰土的形象。
快速读课文13段——30段,划出闰土的外貌和语言描写,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朗读,说出闰土的性格特点。
师生讨论展示
1、外貌:紫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明晃晃的银项圈。
2、语言:(1)、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2)、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3)、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
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4)、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学生朗读分析人物的形象。
3、教师提示:少年闰土的语言中用了四个省略号,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明确:表示话未说完,表示他善于言谈。
总结少年闰土的形象:活泼可爱、淳朴天真、聪明机智。
4、教师提示: 在“我”的心中,少年闰土就是一个小英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二十年后的闰土呢,这个当年的小英雄说起话来还是这样滔滔不绝吗?中年闰土的话语中也用了很多的省略号,你感觉到有什么不同了吗?
快速阅读56——75段划出闰土语言,分析省略号的作用。
(1)、老爷……
写出了闰土对我的尊敬,省略号表示话未说完。
(2)、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3)“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总结中年闰土的形象:饱经沧桑、麻木呆滞
对比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探究变化的深层原因
教师小结:当时的广大农民都处在这种重压下,这是一个社会现象。闰土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那时的农民日趋萧条的生活。鲁迅先生用对比的手法和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把一切都描绘了出来,却留给我们像省略号一样的深思。 
(二)、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快速阅读39——52段,选择一处你觉得最能体现杨二嫂性格特点的语言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①杨二嫂肖像的变化。 
杨二嫂年轻时候脸上擦着白粉,人称“豆腐西施”,是一个美女。50岁时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极瘦, 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小结: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是贫穷造成的。她的这种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和破败。 
②杨二嫂言、行、神的变化令“我” 悲哀。 语言尖刻——“贵人眼高”。 
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 
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实际根本不是这样。 
跟“我”说话时愤愤不平——显示鄙夷的神: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
华盛顿似的。 
动作顺手牵羊——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在灰堆里藏碗碟并以此发现以为功,拿走“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教师小结:杨二嫂的身心被扭曲,和闰土一样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但是他们又有所不同: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尖酸、刻薄、贪小便宜。
 三、总结主题
1、教师过渡:这样的故乡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我”感到非常气闷,于是一声呐喊从脚腔中喷发而出,请同学们齐读第86段中的“我希望„„也不愿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辛苦辗转“是说为了生活而辛苦奔波,“辛苦麻木”是指闰土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神灵身上,“辛苦恣睢”是说杨二嫂挖空心思占便宜。       2:我觉得第二个“辛苦”还指闰土辛苦的劳作。
2、教师提示:闰土想改变命运吗?想。但是他只是想祈求神灵的帮助,不会去抗争,他的生命已失去了活力,只能成为一个木偶人。这三种生活都不是“我”所希望的,更不是“我”所希望的下辈们的生活。现实生活如此压抑,那么“我”是不是为后辈们构想了一个新的生活呢?读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分析作用。 
(“我”对新的希望的憧憬,深化了主题。)
3、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怎样理解?
(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乡愁教案,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学情分析
《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效果分析
一.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分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少年闰土的捕鸟细节的语言描写,学生的兴趣高涨,主动阅读,感同身受,理解深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设计的内容太多,整堂课看起来有点乱而且杂,而且让学生读的过多,因此,对于人物的语言、外貌等的分析相对少些,内容不够深入。
二.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完全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既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也使他们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做到了教与学的
互动和生生互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的培养为宗旨的教学特点。
教 材 分 析
  1.本 课 教 材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 故 乡 》 是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 三 单 元 第 一 篇 讲 读 课 文 , 是 继 第 二 册 《 社 戏 》 后 的 第 二 篇 鲁 迅 小 说 ,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这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