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观沧海》是⼀⾸写景抒情诗。诗⼈借⼤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业的远⼤抱负。《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听说友⼈被贬时的惆怅和对友⼈的恋恋不舍之情。《次北固⼭下》借助对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流露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天净沙·秋思》通过描绘⼀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
【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代诗歌四⾸》课⽂原⽂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汉
东临碣⽯,以观沧海。
⽔何澹澹,⼭岛竦峙。
树⽊丛⽣,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之⾏,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
幸甚⾄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朝代】唐
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朝代】元
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阳西下,断肠⼈在天涯。
【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第4课《古代诗歌四⾸》教案1
教学⽬标:
1、理解诗歌⼤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法。
3、激发学⽣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审美和鉴赏能⼒。
重难点:
1、《观沧海》中“⼤海”这⼀意向的准确把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规”“明⽉”等意象的理解
3、《次北固⼭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然理趣
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
第⼀课时《观沧海》
教学⽬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阔的胸襟、豪迈的⽓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阔的胸襟、豪迈的⽓慨。
教学过程:
⼀、导⼊
⼀代枭雄曹操成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切都缘于河南省⽂物局的⾼调宣布--该省⽂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村抢救性发掘的⼀座东汉⼤墓被确定为⽂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陵。
曹操是⼀位备受争议的历史⼈物,在⽼百姓的眼⾥,他是阴险狡诈的⽩脸*雄;在读书⼈眼⾥,他是⽂才卓异的⽂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位怎样的⼈呢:
让我们通过⼀⾸诗来初步了解⼀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物。
⼆、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
1、曹操,字孟德,⼩名阿瞒。曾历任⼤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五年卒。⼦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蒿⾥⾏》《短歌⾏》等。⽂学⽅⾯,在曹操⽗⼦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学,史称“建安风⾻”,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学留下了光辉的⼀笔。
2、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的主要对⼿--⼤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持,以求东⼭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碣⽯⼭。此⼭现已不存,相传已沉⼊⼤海),观看沧海壮丽景⾊。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诗。
三、解题: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的⾸章。《步出夏门⾏》是乐府旧题,⼜名《陇西⾏》。夏门,是洛阳的⼀个城门。曹操的《步出夏门⾏》是他在建安⼗⼆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组诗。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是《观沧海》《冬⼗⽉》《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汉代乐府诗⼀般⽆标题,《观沧海》这个题⽬是后⼈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四、朗读课⽂。
1、读准字⾳,读准节奏。
古诗的节奏⼀般按⾳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避免读破词语。四⾄七⾔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句XX/XX如:“东临⁄碣⽯,以观/沧海”
五⾔句XX/XX/X或者(XX/X/XX)
七⾔句XX/XX/XX/X或者(XX/XX/X/XX)
2、读出语⽓,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统⼀了北⽅,实现了⼈⽣的第⼀个⽬标,⼼情⾃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看到波涛汹涌的⼤海,更是触景⽣情,坚定了他建功⽴业,统⼀中国,要做⼀番⼤事的⼈⽣信念。所以,要⽤“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读出对⼤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业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诗歌⼤意
1、学⽣根据注释及⽼师提供的资料,分组合作,疏通⽂意。
2、交流学习成果。
参考译⽂;
登上⾼⾼的碣⽯⼭,来眺望苍茫的⼤海。
⽔波汹涌澎湃,⼭岛⾼⾼的挺⽴在⽔中。
⼭岛上有丛⽣的树⽊,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长得很茂盛。
吹起萧瑟的秋风,⽔中涌起了⽔花波浪。
太阳和⽉亮,好像在⼤海⾥升起。
银河、太阳和⽉亮灿烂,好像出⾃⼤海⾥。
庆幸得很,⽤这⾸诗歌来表达⾃⼰的感受。
六、研读课⽂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所见。
2、诗⼈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浩荡的海⽔、耸⽴的⼭岛、繁茂的草⽊、掀起的洪波;海上的⽇⽉。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明确:浩荡的海⽔、耸⽴的⼭岛、繁茂的草⽊、掀起的洪波
4、为我们营造了⼀幅怎样的画⾯?
明确:
海⽔荡漾是动景,⼭岛耸⽴是静景,相互映衬之中显⽰了⼤海的辽阔和威严;
草⽊丛⽣是静景,洪波涌起是动景,动静之间展⽰了⼤海的惊⼈⼒量和宏伟⽓象。
5、诗中哪⼏句⼜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及景物)这种景象是⼀种什么样意境?
明确:“⽇⽉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亮、星⾠银河都好像从海⾥升起⼜落⼊海⾥,这些运⾏都离不开⼤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海吞吐⽇、⽉、星⾠的状观景象。是⼀种极其开阔博⼤的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诗的背景,我们想⼀想,这⾥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当时正处在⾃⼰事业的峰,他已经削平了北⽅雄,现在⼜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去消灭南⽅的割据势⼒,他就可以荡平宇内,⼀统天下了。⼤战之前,⾝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抚今追昔,他的⼼情和沧海的浪涛⼀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之⾏,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的胸怀和豪迈的⽓概。
⼩结:
这⾸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表现博⼤的胸怀,抒发统⼀天下的宏伟抱负。
七、拓展阅读
《浪淘沙北戴河》
⼋、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外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
第⼆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标
1.教会学⽣诵读,让学⽣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从形象⼊⼿,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了解有关诗歌产⽣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平、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教学过程
(⼀)标题解说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常⽤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个⼈。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背景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诗⼈。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的友⼈。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注意读准字⾳,并⽤“/”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杨花/落尽/⼦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
随君/直到/夜郎/西!
2.学⽣齐读,体会⽂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四)作者简介
李⽩,字太⽩,号青莲居⼠,唐代诗⼈。青年时曾漫游全国各地,后应诏⼊京,三年后离开,长期游
历,安史之乱时,因参加王璘幕府,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李⽩思想教复杂,总有报国之志,但⼀⽣遭遇坎坷曲折。他是继屈原之后的最伟⼤浪漫主义诗⼈。本诗是李⽩听到王昌龄遭贬远调时写给他的,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五)讲解诗意:
“杨花落尽⼦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句写景兼点时令:景物描写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泣⾎悲啼之鸟⼦规,渲染⼀种哀愁⽓氛,融情于景,既有漂泊之感,⼜有离别之恨。“杨花落尽”正是春天季节,诗⼈没有选取明媚春光,⽽是⽤杨花描写此时景物,可见独具匠⼼。“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凉,道路之遥远、艰难,诗⼈虽⽆悲痛之语,悲痛之意⾃见。
“我寄愁⼼与明⽉,随君直到夜郎西”此句为抒情:抒发了对好友的不幸遭遇担⼼与关怀之情。⼈隔两地,难以相从,⽽⽉照中天,千⾥可共,所以要将⾃⼰的愁⼼寄予明⽉,随好友到龙标。诗⼈驰骋丰富的想象,⽤本来⽆知⽆情的明⽉作信史,代转⾃⼰的⼀⽚情意。如此寄愁⼼与明⽉常相随,不仅表现牵挂友⼈命运之⼼⽆时不在,⽽且有此情此⼼明⽉可以做证的意味,感情真挚,脍炙⼈⼝。
(六)名句欣赏:
“我寄愁⼼与明⽉,随君直到夜郎西”共有三层意思:⼀是⾃⼰充满愁思,⽽相隔两地,只有托之于明⽉;
⼆是惟有明⽉分照两地,⾃⼰和朋友都能看见;三是只有依靠他才能寄予,别⽆他法。后⼈常⽤来表达对远⽅挚友的慰问。
(七)板书设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唐代诗⼈
我————⽉————君乡愁教案
(寄)(随)
愁⼼相伴
第三课时《次北固⼭下》
教学⽬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久不得归,⾃然会产⽣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个重要主题。这⾸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残夜,江春⼊旧年”这⼀联⽽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那年中了进⼠,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环江,为名胜之地。王湾是⼀个⽣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以诗传”的道理。
(⼆)朗读明义
1、学⽣⾃由朗读。
2、听⽼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下
客路/青⼭外,⾏⾈/绿⽔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帆/悬。
海⽇/⽣/残夜,江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串讲: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