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力作。《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故土意识,培养学生对乡愁诗歌的审美能力。在形式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朗读课文,当堂成诵。
3、品读课文(意象、内容大意、主题、特点)。
4、比较阅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1、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2、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今中外的诗词里都提到关于“愁”的话题。请说出其中的几句诗句。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岑参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除夜作》〔唐〕高适以上的乡愁有家愁有国愁,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那般愁绪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
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等。
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三、朗读课文,当堂成诵。
1、复习回顾:诗歌朗读的“三读”——一读节奏、二读重音、三读感情。
2、进行朗读训练。
一读:(节奏)
(1)实物投影出一学生划分的节奏,师生点评。
(2)教师指导学生划分全诗的节奏(展示)
乡愁
小时候
乡愁/ 是一枚/ 小小的/ 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读:(重音)
(1)实物投影出一学生的重音标示,师生点评。
(2)学生试读。
(3)教师指导(展示)
乡愁
小时候
...
乡愁/ 是一枚/小小的
..
.../ 邮票
我/在这头
..
母亲
../在那头
..
长大后
...
乡愁教案乡愁/是一张/窄窄的
..
.../船票
我/在这头
..
新娘
..
../在那头
后来啊
...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
..
我/在外头
..
母亲
..
../在里头
而现在
...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
.../海峡
我/在这头
..
大陆
../在那头
..
三读:(感情:思乡、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朗读提示:情感基调——忧郁深沉;语速——稍慢且舒缓。
(1)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
(2)学生齐读。
(3)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自由朗读。并叫一学生试当堂背诵。
四、品读课文(意象、内容大意、主题、特点)。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请说出作者各时段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具体可感的事物?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生说师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海峡)(修辞手法:比喻)
思考: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借景抒情)
2、请同学们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母子情、夫妻情、生死别、家国恋。其中,前三个诗节写的是家愁,最后一个诗节写的是国愁。)
3、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师提示:通过————-等意象,表达了——————的感情。)
这首抒情诗,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
强烈感情。
4、这首诗在结构和旋律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美
音乐美
五、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诗人席慕容的《乡愁》
(一)朗读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 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 模糊的怅惘
仿佛/ 雾里的/ 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 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二)解读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乡愁?
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没有年轮的树。
2、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包含着何种感情?
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指出故乡的生活在诗人心中的感觉,似笛音萦绕耳边,表明自己的思乡情结。
3 、第二节连用两个虚实结合的比喻。请问哪个比喻是虚,哪个是实?它们是怎样组合起来的?有怎样的表达的效果?
故乡的面貌----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
[实] [虚] [虚]
4、第三节的比喻有什么特征?有何表达效果?
乡愁比喻思乡之情、无理有情
(三)深情朗读→问:谁有勇气尝试把席慕容的《乡愁》背诵出来?
(四)比较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席慕容的《乡愁》有哪些异同?
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
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体裁上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光中的《乡愁》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慕容的《乡愁》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问:通过比较阅读,你更喜欢谁写的《乡愁》,为什么?
六、课文小结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看起来似乎没有关连,但却是诗人对乡愁
的种种感觉: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这些词都是客观事物,它们有形状有颜,具备某种形象。当诗人将它们写入作
品中,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乡愁时,它们就成为诗歌的意象。我们学习诗歌要
从意象处入手。因为诗人往往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意象的背后,通过意象将它们
暗示出来。理解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邮票(母子情)家愁
长大后——船票(夫妻情)
借景抒情
后来——坟墓(生死别)
现在——海峡(家国恋)国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