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现代诗诵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的朗读。
2.掌握本诗的诗歌特点:结构美、音律美。
3.品味诗歌的感情,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以及台湾同胞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诗歌意象的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难点:(1)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感情基调。
(2)通过对诗歌深入的感知,感受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游子心底酝酿许久的一份清醇的思念,乡愁是旅人心中泛起的柔柔的眷恋。一脉情丝萦绕的梦境必是那让人归心似箭、望眼欲穿的故乡。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是乡愁。
乡愁,是一个永恒主题,晋朝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唐朝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不体现着思乡之愁。
今天,我们走近台湾诗人余光中,去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乡愁
二、介绍作家,了解背景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以诗与散文驰名文坛,游子思乡之情是他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天狼星》、《莲的联想》、《在冷战的年代》、《蓝的羽毛》、《白玉苦瓜》、《隔水观音》及散文集《逍遥游》等。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3.教师作示范朗读。
4.集体诵读。
示例如下: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四、探究问题,分析诗歌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3.合作研讨: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
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4.合作研讨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分析诗歌艺术特征
探究:本诗除了在意象选取上颇费心思,在结构艺术上也见出笔力。请同学们说说,本诗还具有哪些令你欣赏的艺术特征。
明确:1.构思巧妙
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一则“小时候”“长大后”“
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地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二则“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