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导读专题复习童年
名著导读:《童年》教学设计
【走进作者】
高尔基(1868~1936)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
1901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积极参加众的革命活动。目睹沙皇政府的种种暴行,作家感到无比的愤慨,在彼得堡文艺工作者反对沙皇的抗议书上签了名,支持工农革命的革命斗争。当时高尔基已经预感到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于是他为《生活》杂志写了充满革命激情的短篇《春的旋律》,但由于沙皇书报检察机关的阻挠,《生活》杂志只刊出了短片的结尾部分《海燕》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高尔基写过不少政论,揭露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和大国沙文主义。在这个时期他还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3)和《在人间》(1916)。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3)。三部曲描写了阿廖莎的成长过程。《童年》写阿辽沙在外祖父家的生活,《在人间》描绘它走向社会后受尽压迫的生活,《我的大学》写他在喀山时期的活动和成长。三部曲再现了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的生活图景,揭露剥削阶级的残酷,小市民习气的恶劣,描述劳动人民的苦难,刻画了阿辽沙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刻苦自学、探索革命真理的真实形象。
【搜索背景】
高尔基的《童年》及整个自传体三部曲的创作动因就是揭露那些“铅一样沉重的丑事”,鞭挞小市民的罪恶灵魂。《童年》是19世纪70、80年代的俄国社会缩影,他艺术地再现了当时俄国人民,尤其是“铅样沉重”的残忍可怕的小市民世界的生活环境。
【内容预览】
小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适逢其父病逝,但他年仅三岁,还不懂事,
不知道丧父的痛苦。聪明善良的外祖母把阿廖沙和他母亲接到尼日尼城外祖父家中。但母亲很快又离开了。这是一个弥漫着小市民习气的家庭。在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最知心、最亲近的人。外祖母年轻的时候。曾经残废的母亲流浪四方,靠织花边的手艺勉强户口。浪迹四方的她搜集和传唱了很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和诗歌。外祖母那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民间故事给小阿辽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到外祖父家不久,阿廖沙看到大人能把白布变成五颜六的东西觉得很好玩,他在表哥的怂恿下把过节用的白布染成了黑。结果喜怒无常的外祖父大动肝火,不顾外祖母的阻拦,把小阿廖沙狠狠打一顿。
一天夜里,突然染坊失火,火势凶猛,无法扑救。这场大火把染坊化为灰烬。于是外祖父只好让两个儿子分家。
分家后,阿廖沙仍然跟着外祖父、外祖母一起过。外祖父教他认字,外祖母讲童话和故事,读诗给他听。
不久,外祖父买了一所房子,在所有的房客中,阿廖沙最喜欢一个被称为化学家的人。此人
衣衫褴褛,不修边幅,省上老带着化学试剂的气味。他落落寡欢,但对阿廖沙却非常和蔼。他要阿廖沙好好学写字,好把外祖母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记下来。阿廖沙则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想这位大朋友倾诉。可是好景不长,其他房客们和外祖父都认为这个勤勉的科学家搞“邪魔鬼道”,最后干脆把他撵走了。这事气的阿廖沙大叫:“你们全是混蛋!”这以后阿廖沙经常同车夫彼得伯伯一起玩。彼得伯伯常常给他讲起自己从前的主人——个女地主残酷摧残农奴的故事。不料,一天彼得伯伯在花园里自刎而死。原来他时常干些偷窃教堂的勾当,案发后畏罪自杀。小阿廖沙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阿廖沙的母亲从远方又回到外祖父家中。他教阿廖沙背诗,学算术。阿廖沙很聪明,他很讨厌书本上那些不合口法的,枯燥无味的诗。这时他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编成歌:“在我们大门口,无数孤儿和老头,哀号乞讨,到处奔走,讨来的都给了彼得罗芙娜,他卖了钱好买牛,在山沟里喝烧酒。”在得知母亲准备再嫁时,阿辽沙非常反感,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母亲嫁给一个破落贵族子弟。这个纨绔子弟很不成器,转眼之间就在输尽了家产,成了穷光蛋。阿廖沙同他们一起过。看到继父喜新厌旧,百般虐待怀孕的母亲,心里十分气愤。
阿廖沙开始正式上学了。他穿的母亲的皮鞋,而且没有《新约使徒传》这本神学课本,所以屡遭教师白眼。阿廖沙也想出一些恶作剧来加以报复。他学习很好,学校却打算开除他。幸好主教来学校视察,发现他聪慧过人,无所不至,露出欣赏之意,这才保住了他的学籍。他念完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成绩优秀学校奖给他好几本书。
在念书期间,他又回到了外祖父家里。此时外祖父已经破产了,他变成了一毛不拔吝啬鬼,同外祖母分开过,就连茶叶也要一片片地平分。外祖母只好自己养活自己。阿廖沙放学后就走遍大街小巷捡破烂。这种街头生活是他结识了一批天真、正直的穷苦孩子,他们行动一致,配合默契,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童年 高尔基念完三年学之后,阿廖沙永远离开了学校,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于是这个不幸的孤儿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
【阅读导航】
丑恶的社会,苦难的人间
                        ——《童年》导读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第一部,约19万字左右,是以作者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的一部小说。
小说创建于1913年,书中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人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小主人公阿廖沙与父亲逝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艰难岁月。这里根本没有一点家庭温暖,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为争财产而争吵打架是这个小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事,只有外祖母真正关心与爱护阿辽沙,使他童年时代唯一的保护人。
外祖母讲述的优美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歌谣不仅培育了阿辽沙对民间位学的热爱,而且使它产生对正义事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1914年高尔基回俄国后写的自传体的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间》描绘了高尔基少年时代的生活。他11岁时丧母,外祖父也破产,他被迫自寻生路。阿廖沙做过鞋垫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人,后来又在绘图师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做学徒。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担负着苦役般的劳动,还经常遭到主人的辱骂、谩骂甚至毒打。这时的阿廖沙已经爱上了读书。书籍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教益,培育了他对英雄业绩的敬仰。这种精神力量是他抵御了各种不健康的影响,使他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并开始思考人民
的命运和人的崇高使命。
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后完成了第三部《我的大学》(1922)描绘了他16岁到20岁在喀山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19世纪80年代复杂的政治和思想形式,特别是民粹派思潮对阿辽沙的影响。同时,高尔基描写正面人物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意图也更加明显。大学生和由革命情绪的青年组成的秘密小组成为阿辽沙的“社会大学”。他开始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城市的无产者发生联系。小说表现了阿辽沙在喀山时期寻求正确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错杂曲折的过程。他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却已经成长为积极探索生活真理的不妥协的青年。
自传体三部曲使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作家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度过的艰难岁月,他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里寻光明的奋斗历程,还可以看到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俄国社会的历史画卷。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部以表现新人成长、刻画新人形象为主体的优秀作品。
《童年》反映了具有希望的俄罗斯国民人性中的弱点,鞭挞小市民的卑鄙灵魂。作者在小说中提到:“回忆起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样铅样沉重的丑事,我时时问自己:只得讲这些吗?
每一次我都重新怀着信心回答自己:值得,因为这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丑恶真实,它直到今天还没有消失,这是一种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我们一切沉重的可耻的生活中连根儿拔掉,就必须要从根儿了解的真实。
在《童年》中,作者虽以凝练质朴的笔法,揭示出血淋淋的生活画面,并进行深邃的哲理性思考,充满着深切的忧患意识,但作者并未停留在对落后、野蛮、丑恶的揭示与批评上,他也为读者塑造出一系列在艰难困苦中仍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新人形象,其中主人公阿辽沙就是这一代新人的典型代表,这无疑又为《童年》这部冷峻的现实主义作品抹上了乐观主义精神的彩。
高尔基在创作上是一流的艺术大师,这充分体现在《童年》中。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觉和成人视觉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觉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例如对于阿辽沙父亲的一段描写: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的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趾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
快乐的眼睛紧紧的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呲着牙吓唬我。”以上一段话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一个3岁男孩的心态。因为他年纪小,还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注意的是那些他认为有趣、奇怪的事情,例如“父亲的脚趾奇怪地张开着,难看的呲着牙”等等。
四下面选录的,使描述小高尔基在母亲与继父结婚前,自己在花园里的劳动和所见所闻。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高尔基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深厚的写作功力。
花园地上已经露出嫩绿的草间,苹果树吐芽、绽蕾了,彼得罗芙娜家屋顶上的青苔泛出悦目的绿,有许多小鸟四处飞鸣,欢快的声响、新鲜方向的空气,使我感到眩晕但很舒服。只是彼得大叔自杀的那个土坑里,乱糟糟的对这被雪压断的枯黄的草,难看得很,没有一点春天的迹象,几根火烧木乌黑发亮,样子凄凉,这么土坑让人触目心烦,这是个谁也不要的地方。我一气之下向拔掉、挖渠这些杂草,把砖瓦块、焦木头统统弄走,清除掉一切肮脏的废物,在坑里给自己早已干燥的小窝,到夏天可以单独住在这儿,不跟大人们在一处。说干就干,这件工作马上吸引了我,使我很大一段时间乐得甩开家里发生的一切,虽说那些事情还在让我非常恼火,但日复一日也就逐渐淡漠了。
花园里的工作进展顺利:我手拔刀砍清除了野草,用碎砖砌好土坑周围塌陷的地方,铺成一个宽敞的座位,简直能在上面睡觉,我收集了许多彩玻璃片和碎碗破碟,把他们塞在砖瓦的缝隙里,太阳照到坑里的时候,这些东西就闪出耀眼的彩虹,向教堂里那样。
“你这个主义很好!”有一天外公察看我干的活说。“不过野草还会长起来盖住你的,你留下了草根!我帮你把土再挖一下,去那把铁锨来!”我拿来了把铁锨,外公朝手上吐了口唾沫,咳了几声,用一只脚把铁锨深深踩进肥沃的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