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童年文学赏析
[作品评介]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描写阿廖沙的童年,另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主要叙述阿廖沙的青少年经历。为使读者对阿廖沙的成长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这里简介mdash;下后两部作品的内容。《在人间》描绘阿廖沙11岁走向社会外七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吏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我的大学》写16岁时他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吐会大学。他无处栖身,与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在革命者的引导之下,摆脱了自杀的精神危机。喀山的四年使他在思想、学识、社会经验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童年》描绘的是一种浓厚的、彩斑斓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那段生活,仿佛是由
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美妙的天才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那种黑暗生活中,残酷的社会事情太多了。小孩子做错了一点事,要脱掉裤子挨打;
父子兄弟间为了分家,吵架斗殴,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外祖母毫无过失,也逃不了外祖父的拳打脚踢;
米哈伊尔舅舅为了寻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捉弄老匠人格里戈里;
母亲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用他穿着靴子的脚狠狠地踢她的胸部;
格里戈里为外公干了一辈子活,当他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时,却被赶出染坊,流浪街头乞食为生;
外公不但残酷剥削工人,而且六亲不认,与老伴一起煮茶时,茶叶也要放在手心里细细数过,生怕自己吃了亏。最后,又把老伴与外孙赶出家门,让她们自谋生路。主人公阿廖沙没有被艰辛、痛苦和屈辱的生活所压倒,他满怀信心,奋斗拼搏,冲破种种障碍与不幸,不断探索新生活,这种乐观主义精神使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带上了积极的彩。
童年 高尔基 作品主要塑造了两大类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两大类人物的叙述表达了对他们的爱憎之情。一类是以外公为代表的自私、残暴的人,一类是以外婆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厌的一个人,对他无论是外貌描写还 是内心世界的刻化,总有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在里面。他矮小、干瘦,只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来步子快而细,自私残忍,野蛮粗暴,动辄就打人骂人,哪怕遇上一点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 底里地发作。为了维护他那摇摇欲坠的小业主地位和分崩离析的家庭,他残酷地虐待工人,甚至六亲不认,将替他劳动了一辈子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赶出家门,共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谋生路。有钱时作威作福,独断专行;
破产后更加贪婪吝啬,品格低下。物质上破产,精神上也完全垮掉。对于外公的种种恶劣行为,阿廖沙是非常讨厌的,尤其是外公无故殴打善良的外婆时,他无比愤怒,进而报复外公。这种厌恶、愤怒同样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过对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以外公为代表的那一类人的蔑视、否定,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市民阶层肮脏、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相反,作者通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
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 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与外婆同类的人还 有小伙子茨冈与房客“好事情”。小伙子茨冈是个弃婴,被外婆收养,长大后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劳能干,力大无穷,虽然被外公与舅舅当成牛马使唤,仍很善良乐观。相对于小伙子茨冈来说,房客“好事情”则是一个成年人,对生活有透彻的了解与感想。他是祖国无数优秀人物中的一个,见识远大,教阿廖沙用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欢与崇敬的,他们对阿廖沙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从正面唤起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热烈向往。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当时正是俄国大革命的前夕,整个社会处于沙皇的统治之下,人民流离失所。儿童无钱上学,沦落街头,靠捡破烂为生。从广义上讲,也正是这种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造成了阿廖沙的个人悲剧。
《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从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更加生动,充满童趣,例如对于阿廖沙父亲去世的一段描写: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
的脚指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
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H着牙吓唬我。
以上一段话的描写十分真实地表现了一个3岁男孩的心态。因为他年纪小,还 不懂死亡意味着什么,所以他注意的是那些他认为有趣、奇怪的事情,例如父亲的脚趾奇怪地张开着,难看地龇着牙等等。另一方面,作家又偶尔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作家笔下所写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更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童年》的语言十分生动活泼,场面描写栩栩如生。例如在外祖父家打架时场面的描写: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伸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
“叫你们全给我要饭去!”
外祖母痛苦的面孔都变样儿了,说:
“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个耳根子清静,分吧!”
“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天动地。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却把一个乱七八糟的打架场面写得很有层次,把每一个人的动作、表情、心情都鲜明地描写出来,读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独特的选材。《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地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真实的材料。另一方面,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使它们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因此,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而成为某一类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个一般的家庭,而是旧俄时代那个由沉重的劳动、家长制手工业的生产关系和无聊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会的缩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