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专题训练----梁衡散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梁衡
我第一次搭车是搭的马车,当时我们七八个大学生在内蒙古河套农村劳动锻炼,房前正守着一条沙土公路。路上汽车很少,多是马车。我们的驻地离公社、医院、供销社等行政中心大约有五里地,常有些小事要去办。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在路边搭车,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好像这就是我们的专车。因为这是一条固定的路线,时间长了与车倌也混熟了,话也多了。他们总爱向我们打听城里的稀罕事儿,我也常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在城里听不到的故事。当时一到秋天,公路两边的房主就会腾出些房子来烧个大炕,接待过夜的车马,一般是赶车人自带粮食和马料,房主收一点柴火钱。一时,车马店里人声喧哗,骡嘶马叫,人们套车卸车,大声地互相招呼。土炕上弥漫着旱烟味,有时还一点酒香。搭车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很怀念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和那一条永远流动着故事的路。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一次长途搭车。司机是一个姓胡的四十多岁的汉子,一脸大络腮胡子。助手倒是一个白净的小伙子姓张。胡子和小张坐在前面的车楼子里,我躺在后车厢的煤堆上。车子发动起来以后,胡子突然推开车门,从车楼子里甩给我一件老羊皮袄。几年的塞外生活,我太熟悉这种万能皮袄了,甚至已闻惯了它散发出来的膻腥味儿。当时我把这光板老羊皮袄垫在身下如在热炕,从心里感到这位胡子大哥的热心肠。
我躺在车上,伸手就能摸到蓝天;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这时候你才真切地感到地球是圆的,假如对面的远处出现了一辆车,就像在大海上看见船的桅杆一样。这种感觉你要是能到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或东部呼伦贝尔草原跑车会更加明显。我们的车在地球的表面飞奔、撒欢儿,又好像要离地而去。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云,缠绕在脖子上或者贴在胸前,然后再一松手,又放它飘去。
突然车子摇晃了一下,挣扎了两下哼了一声就不动了。胡子爬到车盘底下摸了半天,出来时满脸沙土,摊开油污的双手说:“传动轴断了。”在这四处不着边的旷野上,断轴之祸,无异于灭顶之灾。小张那张白脸唰的一下更白了。胡子只说了两个字“皮袄!”小张爬上车帮,嗖的一下抽出刚才还垫在我身下的那张万能老羊皮袄,麻利地铺到车底下去。他们在车底鼓捣
了半天,最后抽出一根车轴。胡子贼亮的眼睛把周围四方扫视了一遍,说:“这个地方没有人家也很少过车,估计公社在那个方向,一般公社里都会有个农机修理点,我们去碰一碰运气。”然后突然转向我温和地说:“小记者,你敢一个人在这里看车吗?”我这个搭车的闲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连忙大声说:“敢!”胡子把我安顿在车楼子里,然后他们两个背了一个水壶,扛起车轴,顺着河沟一步一弯腰地向那个远处的山口走去。
我拉紧车门,顿时一股莫名的孤寂袭上心头。不知不觉,天慢慢暗了下来,低头看一下手表已经下午七点。当我再一抬起头时,车窗玻璃上却贴着一张人脸,鼻子都压成了扁平。我霎时惊出一身冷汗,努力静下来,才看清是一个当地老乡,满脸皱纹。老汉一口当地话:“后生,车子陷住了吧?天都擦黑了,肚子饿了吧,到我的道班里去吃点儿东西。”原来老人是个当地的养路工。说话间,他领着我到道班里取了一些大饼。
从老人那里回到车前,我先围着汽车转了一圈儿,看有什么动静,又检查了车楼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再翻到车顶上,呆呆地透过黑暗一直盯着山方向。不知道过了多久,前面出现了两个晃动的手电光。还没有等走到跟前,就听见胡子在黑暗中喊道:“小记者,饿坏了吧?”我连忙喊:“不饿不饿,我们有好吃的了。”他们来到车前放下沉重的车轴,胡子从怀
里摸出一个油纸包,原来是一包酱牛肉。我也赶快从书包里掏出老人做的大饼,又说了上道班的事儿。我们三个人坐在车下的沙地上,顶着满天星光,掰一块饼就着吃一口肉,再举起水壶喝一口水。这是我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野餐。
我们吃饱喝足后开始干活。车轴换好了,胡子用沙子搓搓两手的油腻,跳进车楼子里发动车子。我和小张在后面用力推车,明知道这点力气对一辆卡车来说就像蚊子推大象,但还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自求安慰,终于“咔”一声,车轮咬住了河床,往上轻轻弹了一下,缓缓转动了,我们三个人的心都一下落了地。
塞上六年,数不清搭了多少次车。而今进了城,交通更加便利,搭车之事鲜有所闻,而碰瓷行骗的事例倒是不少。现在想来,那六年的搭车生活真是一种享受。当我坐在慢悠悠的马车上,听车倌聊天,看着两边的青纱帐、麦田、羊时,就像是在听一首古老的歌谣或者喝一壶老酒。而当仰面躺在载货的卡车上,则是一种追逐在云端的旅行。自从离开河套之后,我可再也没有机会这样搭过一次车了。
(节选自梁衡《梦回塞上》,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路边搭车时,“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既说明了我们当时经常搭乘顺风车,也展现了车倌的热情,乐于顺路搭载我们。
B.“我”认为“老羊皮袄”是“万能皮袄”,既反映了“我”对当地生活习俗的熟悉,也为后文胡子大哥铺老羊皮袄检查车辆埋下了伏笔。
C.“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云”,用夸张手法分别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我”内心的轻松惬意。
D.面对胡子大哥的守车请求,“我”虽然害怕,但毅然答应,主要是因为“我这个搭车的闲人”,希望以这样的“立功表现”来表达感谢。
2.结尾画线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3.梁衡的散文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本篇文章展现了哪些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华版图
梁衡
在晋、陕、蒙三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山名高寒岭。它是长城内外的分切点,又是万里黄河的拐弯处。能在这里远眺河山,遥对青史,是一种幸运。孔子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惜其不知他身后还有更大的天下。
高寒岭,其名“高”,海拔 1426 米,为周边之最散文阅读;其名“寒”,冬季最冷时零下 31度,冰雪盖野。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生长着遍野的松柏,绿满沟壑,一望无际。而岭的最高处,有一棵柏树,树冠的剪影极像一幅中国版图,被称为“中华版图柏”。就在这棵树下不知演绎了多少有关中国版图的故事。
春秋时期,这里属于晋国的地盘,又是游牧与农耕经济的交汇点。各民族、各诸侯国、各地方势力纷争不断。从这里辐射出的军事、政治力量,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版图。而这棵柏树却一直在冥冥中静静地观察,悄悄地记录。天长日久,它竟变成了一幅版图的模样,定格在高寒岭上。
这里演绎的第一出版图大戏是在北宋时期,赵匡胤结束了五代纷争一统天下之后,宋朝的北
部边界就在此处。但边还有两个外族政权正对它虎视眈眈,那就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契丹族建立的大辽。西夏在其首领李元昊的率领下十分强悍,不断南下袭扰北宋,宋丢城失地损失惨重。在宋朝,大都是文人带兵。我们都知道范仲淹的文章好,却很少知道他还金戈铁马,将文章写在北方的冰天雪地和大漠的黄沙中。他那首著名的《渔家傲》,就是写他在北地带兵戍边的战争生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中紧闭的孤城就是当时的麟州,距离高寒岭不到 25公里。
当年西夏十分强势,北宋政治军事的腐败导致前线连吃败仗。朝廷于康定元年(1040)起用范仲淹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经过三年的努力,边界渐渐稳固,打了几个胜仗后,双方遂成对峙之势。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宋仁宗则说,有范仲淹在,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范仲淹和欧阳修于庆历四年(1044)到高寒岭视察。一说到这个年份,人们就会想起《岳阳楼
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欧、滕三人是好朋友,同属改革派和主战派。由西北地方官谪贬到巴陵郡,滕子京毫不气馁,励精图治,两年后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为之而作的《岳阳楼记》,成了千古名篇,也是他们“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文学表达。如果说岳阳楼是庆历改革派的南方坐标,这高寒岭上的版图柏,则是他们的北方坐标,是最忠实无言的、活着的、青枝绿叶、有汁有液、有情感的记录。
这棵柏树已经 970 多岁了,传说是范、欧二人所栽。见证了范、欧二公翻山越岭,踏冰卧雪,筑寨守城。为此,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说也奇怪,我三次上高寒岭都是在深秋,每当我登高一望,看沟壑起伏、万木萧条之时,就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棵柏树历经千年风雨的扑打,浑身已刻满了道道皱纹,它俯瞰山,岿然不动。当年宋夏之争时,它是挺立在国境线上的一根界桩,而现在,近千个春去秋来,它仍然在这萧条寂寥的高寒岭上守望着北疆,守望着历史。
高寒岭演绎的第二出中国版图大戏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间。明清之际,在今天新疆伊犁河一带兴起了一支准噶尔蒙古族,到康熙时,其首领噶尔丹时常南下侵城掠地,抢夺人口,成了悬
在大清北疆上空的一团乌云,也是压在康熙心头的一块巨石。,鲁难未已,噶尔丹不除,国无宁日。康熙遂决定讨伐噶尔丹,八年内,先后三次御驾亲征。
公元 1697 年,康熙对噶尔丹作最后的清除,途径高寒岭驻跸一宿。三月朔风刺骨,寒气逼人。康熙登上高寒山顶,手扶古柏,向北瞭望,吟成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激励自己不灭强虏誓不罢休的壮志。这时恰逢伊犁发生内乱,康熙乘势挥师西进,风卷残云。3月13日噶尔丹败死,清军大获全胜。这前后八年的北地征战,奠定了我们今天的中国版图。
康熙于三次亲征中调查研究,后确立了以民心为长城、开放禁地、蒙汉融合等国策,经济上繁荣了边疆,文化上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现在,当我手抚苍松翠柏,遥望河山时,这里虽然还有残存的戍楼、烽火台,但边境线早已北移千里之外。如今,山下水草丰美,牛羊成,天边飘荡着蒙古长调,而黄河两岸田连阡陌,稻黍遍野,汉家炊烟袅袅。当年的古战场已演变成一片祥和的土地。康熙曾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现在,高寒岭已开辟为森林公园,又引进了高寒牡丹。千山万壑之中除松柏叠翠之外,又多了一个花团锦簇、鲜花遍野的景观。柏树旁新立了一个康熙的
铜像,一抹夕阳给它,还有不远处的范欧亭涂上了一层金的轮廓。这时,再回头看这棵翠柏,早已不是国境上的一根界桩,而是一个新时空的地标。
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说青史。千嶂里,烽火台下翠柏绿。
(有删改)
4.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高寒岭”,海拔1426米,为周边之最。
B.西夏人忌惮范仲淹,说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C.也是他们“庆历新政”政治改革的文学表达。
D.为此,当地人在此建造了“范欧亭”。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开篇交代高寒岭分切长城内外,位于黄河拐弯之处,叹惜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意在定
格汉与西夏、蒙古民族分界点的时空坐标,视野宏阔,目光深邃。
B.本文通过古柏树冠的中国地图之形,意在激起国人强烈的爱国之心,使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更加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