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散文阅读No.18 2020
33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阅读教学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密切相关。文章分析了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指出了高中散文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然性,针对当前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应用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 高中散文 教学 应用
高中散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王雁(湖北省竹山县第一中学 442200)
众所周知,散文题材多样且具有丰富的思考、想象空间,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
思辨性阅读教学,指的是基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而开展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思辨性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在理性审视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分析、判断和评价等思维方式来完成阅读过程中正确的逻辑推导。思辨性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个体阅读与体阅读相融合,从而促进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涌现出新的观点和看法。
二、高中散文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必然性思辨性阅读教学是应对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各地高考纷纷加大了现代文阅读的比重,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就是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思辨性阅读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和要求,重点包括语言组织应用、思维能力发展、审美鉴赏创造以及文化传承等。其实,无论是语言架构还是审美创造,其最终落脚点还是
聚焦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高中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1.思辨力培养的缺位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过于注重散文“知识点”的讲解,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明显缺位。一是教师对散文文体存在认知偏差。散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是,很多教师固守这一认知,其散文教学只会从“形”与“神”的关系角度进行讲解。这种认知偏差直接造成
了学生散文阅读的思维定式。二是散文鉴赏语言模式千篇一律,应试痕迹严重。鉴赏是阅读的归宿。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散文鉴赏能力时,习惯套用类似于“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词语和句子,将原本感情多彩、意蕴丰富的文章模式化,降低了学生自主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的思维活力。
2.思辨力培养缺位的根源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缺位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教学目标过于注重感性思维,制约了理性思维的发展。散文阅读与赏析原本是一个整体性活动,却被生硬地割裂为背景、主题、修辞、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等不同的模块,教学目标和评价也偏重于单向性的感性思维的考查,缺乏对过程与方法的凝练提高,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教学模式和方法过于陈旧。传统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迫使学
生以标准答案的“模仿式”来应对考试,以期获得
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
2020
34
No.18 2020
高分。这种方式完全将授课重点聚焦到考试重点上,学生完全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阻碍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四、思辨性阅读在高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1.树立思辨意识,提高教学能力
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必须树立思辨意识,提高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能力。一是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到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紧迫性。互联网信息社会,语言文字信息的传播与共享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多便利,学生如果缺乏判断力,极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教师要提高责任意识,注重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二是教
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思辨学者”。依据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知识只是最低层次的思维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较强的可塑性,教师必须注重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高参与课堂思辨活动的积极性。教师散文阅读教学能力体现在对教材文本解读、教学目标设计以及课堂内容选择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最终也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谦虚好学、乐于阅读和思考,广泛涉猎,提高自身思辨性的阅读教学能力。
2.确立结构框架,明确散文阅读教学的思辨内容要基于散文的类型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从语言表达、素材选取、文章主旨三方面,进一步确立结构框架,明确阅读教学的思辨内容。一是从散文语言表达中挖掘思辨内容。散文的语言具有一定的蕴藉性,通常比拟、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率较高,凭借寄情于景的方式将文章主旨引向更深层次,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比如,史铁生在《合欢树》中选择了“合欢树”来寄托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同时也饱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阅读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见微知著,从看似简单的语言细节中思辨文章包含的深刻意蕴。二是要从散
文素材选取中挖掘思辨内容。散文的素材选取主要是基于生活,作者习惯于将个人之感受、生活之原貌,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
者。因此,教师必须深挖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思索。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依据秋景选材,利用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独特的秋景图。教师引导学生立足表象的同时,深入思考作者喜欢故都的秋的原因、作者当时身处的环境,感受作者的心理状态,深刻体会“清、静、悲凉”中作者消极与积极情绪纠结斗争的痕迹。 三是要在散文主旨的引领下挖掘思辨内容。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散文的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散文主旨的指引下正确思考。
比如,朱自清《荷塘月》的主旨是,作者通过月光之中荷塘美丽静谧的景来彰显自己祥和、宁静的心境。如果学生不能把握住这一主旨,而是将思考的重心放到作者途经荷塘内心是如何产生起伏和变化的,那就南辕北辙了。
3.创新方法,确保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
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教师要不断创新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法,确保教学的实效性。一是要多利用“讨论式、问题式、探究式”的教
学方法提出思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热情和积极性;二是要努力倡导开展“个性化解读”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散文文本内容做到多元化理解;三是要努力实践拓展迁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以对文本的质疑为起点,提高思维和阅读的双向延展性,养成聚合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思辨性阅读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活力为导向,在质疑和探究中解决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理性阅读的习惯和态度。高中散文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是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张礼娟.在“聚散”“离合”中畅读散文[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3):53-54.
[2]梁伟新.拓展延伸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4(24):22-2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