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课文的写作背景,熟读课文并整体感知,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重点)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小说语言,揣摩小说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重点、难点)
3.学习法国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从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发奋学习,报效祖国。
知识链接
一、关于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一)人物描写
1.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3.人物形象
 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上部分。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
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自然环境描写,也叫做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虫鱼等场景的描写。
  3.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4.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3)有些环境描写还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二、写作背景
1870-——1871年,法国通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在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普鲁士。本文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止教授法语、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时表现出的悲愤情绪和爱国情感。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哽咽  )(  ào  nǎo  异(   
    迫(    xuān闹(    jiè尺( 
2.文学常识填空
《最后一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国作家,选自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开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和结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深刻主题?
    5.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导学探究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这些 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请完成下列表格。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生
老师
说明问题
2.小弗朗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出依据,并加以分析。
3.下面几段文字是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从课文中出来,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体会它们的作用,然后填写下面的表格。
①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②韩麦尔先生……脸苍白……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③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句子序号
描写对象
简要分析
庄重
这样打扮的目的: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这样: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信念: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4.出文中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5.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它的深刻含义。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融合提升
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回答问题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地熙来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地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用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摸着,也觉得十
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离别呢!   
街上依然地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30分。    最后一刻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像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1.这一天,暨南大学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
2.选文中“最后一课”前的气氛与往日有没有不同?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
3.怎样理解“我的表在衣袋里滴滴答答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这句话?
4.“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为什么这种声音在“我”听来是“沉重”的?
5.理解“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一句的表达效果。
6.这节课下课后,“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结合选文回答,
学生们、教师们会怎么办?他们会向哪个方向走去?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生在和平盛世的你是多么幸福,读过上文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悟,请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吧。(不少于60字)。
8(选做)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以下比较,并回答问题
1)两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不同:
2)两文表现主题的相同:
谈谈感悟
结合下列两则材料,说说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韩麦尔先生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载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田珏《台湾史纲要》:日本“在全岛强制推行日语教育,在普通学校中,台籍教师一律穿和服,讲日语;学生在学校和在家里必须讲日语。甚至在偏远村庄都设立了日语讲习所……就连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也被强迫去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