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追记江苏省张家港市纪委原常委施忠华
作者:苏济
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7年第5期
    他,是一名铁骨柔情的反腐尖兵。
    他,执纪严明,不搞变通、不讲面子、不肯高抬贵手。
    他,平易近人,热心助人,坦诚待人,是年轻同事们眼中和蔼可亲的“施大哥”。
    他,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在纪检工作一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用年仅44周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忠诚卫士赞歌。
    他,就是被追授为“苏州市优秀纪检干部”的江苏省张家港市纪委原常委施忠华,新时期苏州300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全市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表率。
    “我是战士,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2014年11月30日,施忠华去世前两天,他在朋友圈“晒出”了最后一条留言:“这阵子感觉很疲劳。
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停下来,真想轰轰烈烈生场病,好好在家休息。可现在还不能,我是战士,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就在2014年11月初,张家港市纪委接到中央巡视组交办的一起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纪违法线索。11月6日,案件启动当天,恰巧是施忠华的44周岁生日。家人准备好生日蛋糕,却等来一个电话:“单位有事, 不回来了。” 接下来9天9夜,施忠华坐镇指挥,分析研判谈话内容,沟通协调外围取证,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案件告破当天,因为久坐,施忠华的痔疮发作,痛得无法站立。尽管如此,施忠华没有停歇,又投入到新的战斗当中。
    2014年12月1日,施忠华去世前一天。当天早上,他出现头晕目眩、站立不稳的状况,无法驾车出门,在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主任袁胜华的再三坚持下,施忠华不得已只能留在家里“办公”。当天下午,施忠华给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主任徐培科打电话,请他下午一点到家里商量事情。徐培科说,从来没有见过施常委那么疲惫,他讲讲又歇歇,始终无法达到以往工作中的忘我状态,甚至险些晕倒在沙发上。
    徐培科离开前,施忠华说:“这个事情有几个疑点,还没全部搞明白。你们先走吧,我再琢磨琢磨,明天一上班我们再商量。”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生命中办理的最后一起案件,也是他在纪检监察岗位上
唯一未能完成的任务。当晚8时20分左右,施忠华突发脑溢血。12月2日上午9时55分,经抢救无效,施忠华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惩是为了治,查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
    在施忠华44周岁的生命里,21年的工作中,有20年是在检察院、纪委。从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办事员到检察官,再从张家港市纪委科员到常委,不管身份如何变化,他心中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
    2003年,在张家港市检察院反贪局工作的施忠华参与办理一起案件时表现出。很快,他就被选拔到张家港市纪委纪检监察一室担任纪检员。
    后又担任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常委。面对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施忠华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活儿分量重啊!”
    牢记职责,用生命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施忠华,交出了这样一份成绩单:从2008年2月任纪检监察一室主任到去世,组织、参与查办案件543件,其中经济案件327件,失职渎职案件47件,涉及乡科级违纪干部87人,移送司法机关146人。
    面对每一个经手的案件,施忠华在秉公执纪的同时,也时常陷入思考:“如果出现苗头的时候提醒提醒
、警示警示,就可以避免问题小变中、中变大,最后演变成违法犯罪问题。”
    2013年,施忠华和同事在查办张家港市某机关办公室副主任贪污受贿案时,敏锐地发现该单位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很快,他完成了题为《加强机关单位后勤管理不容忽视》的情况反映。该单位重新完善制度和内部管理,加强内部廉政风险点排查和审计监督,提高审计频率。2014年底,张家港市财政局对该单位核查财务管理时打出了高分。
    “惩是为了治,查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要注重抓早抓小,动辄则咎。”施忠华经常提醒同事们,发现线索要及时追踪,有了反映就及时提醒,对一些蛛丝马迹也不能放过,决不能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这是对干部的真正爱护,对党纪的切实维护,对事业的高度负责。
    2008年以来,施忠华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对政府采购、惠农政策落实、资金管理漏洞等进行专题分析,形成“情况反映”13篇报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提出整改意见建议32条,条条切中要害。
    “施忠华同志用执着的追求,过硬的业务素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乃至最终用生命的付出展现了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的形象,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张家港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玮说。
    “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也没有天生的特权”
    施忠华常常警醒自己、提醒同事:“特殊岗位,风险相伴,自己一定要把握好。”
    这么多年来,凡是和案件沾边的“打听”“说情”,在施忠华那里,总会碰个一鼻子灰。他不搞变通,不讲面子,不肯高抬贵手。
    就连他的亲舅舅也不例外。在张家港市纪委查办的一起案件中,施忠华意外地发现调查对象竟是自己昔日的老师。此时,对方的亲属朋友到了施忠华的舅舅,希望他能跟外甥“说说情”。碍于面子,舅舅来外甥打听,施忠华摆摆手:“不要问了,我也不会说。”接着,他又把舅舅“教育”了一番。
    还有他的几个姑妈,总是抱怨“靠不到侄儿”。
    她们曾经为子女的工作问题过侄儿,但施忠华总是淡淡地说:“有多少能力就干多少事。”
    “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也没有天生的特权,都应当自觉接受组织和众的监督,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形象。”施忠华深知,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欠别人的情,不仅姑妈的事情没有帮忙,就连爱人自己关系调动工作也被他断然叫停。
最后一刻    严以律己,看似无情,实际上,在身边人眼里,施忠华却是非常和蔼可亲的。
    那份淡淡的笑容,是同事们对“施大哥”印象最深的回忆。每逢周末,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施忠华总是
把下属赵品锋“赶”回海门和妻子团聚,他说“要工作家庭两不误”时就这么笑着;每逢节假日值班,施忠华主动提出替年轻人值班时就这么笑着;每次单位组织献血,他在说“爱我中华,献我热血”时就这么笑着……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