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教学设计
         
爱情诗集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基本知识,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
2. 掌握重章叠句的特点,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语言,背诵诗歌。
3. 体会情感,培养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一、导入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在中国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许多国家都对我们伸出了援手。其中日本援鄂物资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让我们为之动容。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走进《诗经·无衣》一起来探寻答案。
二、学生自由读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查
【文化常识】
1、《诗经》是中国 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2、《诗经》中的诗分成风、雅、颂。“风”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
3、《诗经》常用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4、“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思考:《无衣》属于风雅颂,赋比兴里的哪一类?
明确:《无衣》属于“风”和“赋”。
四、知人论世
通过展示图片了解写作背景。
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周王室内讧,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五、文本探究
1、齐读诗歌。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正音:袍(    )  泽(      )    矛戟(    )  裳(    )     
(2)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戈,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
2、分析诗句
(1)理解划横线字词意思。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字词比较简单,学生基本掌握,可以自主翻译,理解。
大家预习的效果非常好,这几个词语翻译的很准确。我们来讲一个词“裳”。“裳”是指下衣,裙子。我们来看幅图片。这是商周时期的服饰。这种服饰叫“上衣下裳”,是汉服的第一个款式。“衣”是上衣,裳就是下衣,裙子。我们现在说“衣裳”是泛指上衣下衣,注意读音(shang)轻声。
(2)再次齐读诗歌,发现“重章叠句”的写作特
3、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试分析《无衣》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结合背景、上下文语境从字义、情感等方面分析下面几组词语表达的含义
(1)“同袍”“同泽”“同裳”
表现了                             
(2)“戈矛”“矛戟”“甲兵”
表现了                             
(3)“同仇”“偕作”“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