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米莉·迪金森和李清照分别是中西文坛上杰出的女诗人。由于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诗歌创作也自然流露出各自独特的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两位女诗人的诗歌创作,能够看出她们各自所代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诗歌;女性;文化差异
艾米莉·迪金森和李清照分别是中西方杰出的女诗人,一位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与惠特曼齐名的伟大诗人,被推崇为20世纪意象派诗歌的先驱;另一位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诗词清丽明快,委婉含蓄,以“易安体”在我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作为中西文坛上两颗耀眼的明星,由于她们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深受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她们在情感表达、爱情和婚姻观方面都有所不同,这实质也是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的差异。
一、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在爱情的表达上真挚、热烈而又坦诚。迪金森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的镀金时代,受欧洲文化思潮的影响依旧很严重。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强调在爱情中实现
人生,再加上女性所受的教育普遍较高,所以,西方女性在对待爱情方面尤为直率和坦诚。尽管迪金森终身未嫁,但是从她的书信和诗歌中可以看出,她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始终存在,并敢于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不同于中国文化的含蓄,迪金森在诗歌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她的诗有超过150首是以“我”开头的,反映了她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爱情表达的热烈、真挚。诗歌《如果你在秋天到来》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大胆的述说少女的相思、无奈和期盼心上人到来的热烈情怀。“如果你在秋天到来,我将轻拂夏日而过,半带微笑,半带弃绝,如家庭主妇把苍蝇扑捉。…… 如果只是延至数个世纪,我愿扳弄手指度日数数,逐日递减,直到它们全部掉入,塔斯马尼亚岛屿的土地。如果确定无疑,当今生度完,它应属于你和我,我愿把它,像果壳,扔向遥远,去到来生把你赢得,而目前,日期遥遥,等待无期,天各一方,像妖蜂,使我伤痛不已,无法忍受,就如刺蛰之疼。”最后,诗人把自己所忍受的痛苦比作妖蜂在折磨着自己,使得诗歌所表现的情感热烈、真挚, 让读者感同身受。
与迪金森不同,李清照作为一位传统的中国女性,在爱情的表达上是含蓄、羞怯和婉转的。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中国古代女性深锁闺中,与世隔绝,从小接受妇德和三纲五常的教育,往往将对爱情的渴望深藏心底,在婚姻上只能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
如李清照这类知书识字的女性可以借助诗词来表达爱情,但也多是写闺情幽怨的,风格含蓄而羞怯。李清照的一首《一剪梅》就婉转地描写了女子等待恋人时的暗自神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再如李清照在《蝶恋花》中表达的对夫婿的思念之情“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这首词描写的是冰雪消融的初春,风和日丽,柳枝渐渐露出翠绿的嫩芽,就像沉睡的人睁开的眼睛,浅红的梅花如同少女娇羞的脸颊。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自己也春心萌动,但又能与谁分享诗情浓意呢?孤苦中,忍不住泪流双颊,弄残了粉妆,沉重了花钿。新穿的春衫虽是金缕缝制,却无人欣赏,自怜中,顾不得枕头会损失美丽的头饰,斜倚着枕头,怀中浓浓的愁绪进入了梦乡,却好梦何在?深夜起来,剪弄着灯花,希望灯花爆结,喜事来临,然而喜又从何来?此时正值其夫婿仕宦在外,李清照独居青州,思念之际写成此词,词人由景入意,借景抒情,把其春闺之怨,思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却非直白地抒发思念,而是含蓄内敛,委婉道来。
二、 婚姻家庭观的不同
西方社会中,主张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尽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现象,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观念上,注重个人独立和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迪金森在诗歌中就尽情地表白自己的爱情,及对异性和家庭的渴望,情真意切,真挚感人。从中少女到爱情婚姻的喜悦,到中为人妻时还要求拥有平等的权利:“我是妻子,我已不再是...那另一种境界,我是沙皇,我现在是’女人’,这样安全多了”。迪金森将西方女子在婚姻中追求独立和平等的思想明确地表现出来,丝毫没有女性在婚姻中依附于丈夫的思想。
中国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接受的是“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女人没有自主选择婚姻的权利,更没有离婚的自由。对于出嫁的女人来说,丈夫是天,对丈夫的顺从是女子的美德,相夫教子是女人的职责,这是传统文化给女性套上的无形枷锁。李清照也没有逃离这一枷锁的束缚,所幸她的婚姻幸福,婚后与丈夫一起研究文学和金石,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于丈夫和家庭上。但好景不长,在经历了国家的离乱后,丈夫赵名诚病逝,顿觉自己孤寂凄苦,哀怨绝望之情油然而生。这在她的《声声慢》中最能体现,词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词如泣如诉,衬托出词人的凄凉心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达了词人失去丈夫的孤苦、悲凉和哀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烘托了词人心境的凄惨。丈夫的离去犹如大厦已倾,家庭的破碎让词人难抵秋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
统女性对家庭的倚重。这种女性对婚姻家庭的倚重,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三、总结
通过对比分析中西两位女作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的差异促使两位女性在爱情的表达方式和婚姻家庭观念上皆然不同:迪金森热烈、直率地呼唤爱情,李清照含蓄、羞怯地品味相思之苦;迪金森坚持女性在婚姻中的自由独立,李清照反复哀叹失去丈夫关爱的落寞。这种比较对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两位作家的写作,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乃至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合作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托马斯·约翰逊. 埃米莉·迪金森的诗歌[M] . 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75.
[2]江枫.埃米莉.迪金森名诗精选[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1997.爱情诗集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夏成焘. 唐宋词欣赏[M] .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邓乔彬.宋词与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6]张廷杰.宋词艺术论[M].北京:研究出版社, 2002.
[7]茅于美. 中美诗歌比较研究[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