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致橡树》
【原诗赏析】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枝炫耀⾃⼰;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像险峰,
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光。
甚⾄春⾬。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
每⼀阵风吹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爱情诗集但没有⼈,
听懂我们的⾔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
像⼑、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像英勇的⽕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终⾝相依。
这才是伟⼤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作者简介】舒婷,别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中学毕业后,到上杭县农村劳动。1971年开始诗歌创作,1972年调到厦门进⼊⼯⼚、做过泥⽔⼯、浆沙场、挡车⼯、统计员、焊锡⼯等。1979年发表处⼥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引起注⽬,获1970—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优秀新诗奖。1980年调到福建省⽂联从事专业创作。
【经典赏析】
朦胧诗产⽣于七⼗年代末、⼋⼗年代初,⼀改新诗''明⽩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的⾃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喻、错觉、幻觉等⼿法,变诗的单⼀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层朦胧的⾊彩,给⼈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运⽤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爱情诗⽐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九七七年三⽉,是⽂⾰后最早的爱情诗。语⾔和意象鲜活感⼈,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纯⾄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曾令⽆数的年轻⼈向往和憧憬。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彩;语⾔精美,具有鲜明的个⼈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别具⼀格地选择了“⽊棉”与“橡树”两个中⼼意象,将细腻委婉⽽⼜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且是⾼尚的,伟⼤的。它象⼀⽀古⽼⽽⼜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们的⼼弦。
诗⼈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个具体的对象,⽽是诗⼈理想中的情⼈象征。因此,这⾸诗⼀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的热烈爱情,⽽是要表达⼀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托物⾔志的意味。
⾸先,橡树是⾼⼤威仪的,有魅⼒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枝”和“绿阴”就是⼀种意指,此处采⽤了衬托的⼿法。诗⼈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枝上⽽沾沾⾃喜。诗⼈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为绿阴鸣唱的⼩鸟,不愿作⼀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撑橡树的⾼⼤⼭峰。诗⼈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爱情需要以⼈格平等、个性独⽴、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要的是那种两⼈⽐肩站⽴,风⾬同⾈的爱情。诗⼈将⾃⼰⽐喻为⼀株⽊棉,⼀株在橡树⾝旁跟橡树并排站⽴的⽊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爱情的执著并不⽐古⼈“在天愿做⽐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橡树跟⽊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下枝叶,相
互致意,便⼼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世界的语⾔,是⼼灵的契合,是⽆⾔的会意。
两⼈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命,两颗⾼尚的⼼。⼀个像勇敢的卫⼠,每⼀个枝⼲都随时准备阻挡来⾃外⾯的袭击、保卫两⼈世界;⼀个是热情的⽣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的灿烂,⼤⾃然的壮美。
诗⼈要的就是这样的伟⼤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块根基上,同⽢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喻表达了诗⼈⼼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并⾮难懂晦涩,⽽是具有⼝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种清新的灵⽓和微妙的暗⽰,给⼈以⽆限的遐想空间。
下⾯,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遍。
1、⽆⽐厚重的艺术震撼⼒
《致橡树》⼀诗,采取“⽊棉树”的独⽩⼝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种⽊质紧实⽽⾼⼤的⽤材树,⽽⽊棉树⼜叫英雄树,形象亦⾼⼤挺拔,是花树中最⾼⼤的
⼀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棉则⼜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性的⾃强⾃⽴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诗⼈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法,⽤⽊棉树的内⼼独⽩,热情⽽坦城地歌唱⾃⼰的⼈格理想以及要求⽐肩⽽⽴、各⾃独⽴⼜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诗⼀诞⽣,橡树和⽊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不仅否定了⽼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尚的互爱,建⽴在各⾃独⽴的位置与⼈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显得⽆⽐的厚重。
诗篇⼀开始就⽤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喻,表达出了⾃⼰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枝炫耀⾃⼰;/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像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像险峰,/增加你的⾼度,衬托你的威仪。/甚⾄⽇光/甚⾄春⾬。”——她既不想⾼攀对⽅,借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厢情愿地淹没在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作为⼥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觉得这种作⽤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量。为了对⽅,⾃⼰应奉献出“⽇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理。但她并不满⾜于
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株⽊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起。”诗⼈鲜明地表⽰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的陪衬和点缀,⽽必须和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我必须是⼈,是具有相同精神⽓质的⼈;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于天地间。总之,两⼈形象必须⼀致。
但这⼀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每⼀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听懂我们的⾔语。” 理想爱情中的男⼥,应该如并肩⽽⽴的橡树和⽊棉,⽤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棉⽤⼀种为橡树⾃豪、为⾃⼰骄傲的⼝吻说
道:“你有铜枝铁⼲,/像⼑、像剑,/也像戟;/我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像英勇的⽕炬。”显然,⽊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的特长。
在这⾥,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性的柔韧⽓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性美的标志?可是,⽊棉的朵朵红花为何⼜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诗⼈那种独特的声⾳和情绪:这声⾳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晕。这声⾳和情绪⾥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的阵痛、艰⾟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斑!
2、表达根叶纠结,“终⾝相依”的意义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性对独⽴⼈格、健全⼼智、男⼥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
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个成熟的知识⼥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
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共苦。他们表⾯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的爱情,/坚贞就在这⾥:/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下的⼟地。”
舒婷在这⾥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忠实于对⽅
的“伟岸的⾝躯”,仅⽌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是更进⼀步,把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个阵地,拥有相同的⽣活信念,追求同⼀种⽬标,才算得上“伟⼤的爱情”。
3、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法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
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了⼀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度反衬出⽊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
接着⼜从⼼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画。在刻画中⽤“叹息”、“⽕炬”两个意象对⽐,更深⼀层展⽰了⽊棉丰满的个性。然后,⼜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衬托和渲染出⽊棉和橡树这⼀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突出⽽饱满地表现了⽊棉对橡树的爱情。
在艺术上巧妙的⽐兴、鲜明的形象、蕴藉⽽柔婉的调⼦,构成了全篇的独⽴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