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课前预习
 阅读下面这三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 “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古人云:”诗言志”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5.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哪些字词可以体现出来?

6.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构建了一个怎样的细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定风波》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本词,感知词的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感知豪放词的特点。 
  2、 通过分析字词含义,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了解苏轼的思想与人生。
  3、 体会词人从生活小事中,生发出的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学习苏轼旷达坦荡,无惧困难的胸怀 。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任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 湖州太守。后因“乌台诗案”获罪贬黄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2、坎坷的一生: 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贬官黄州是苏轼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的政治打击,但是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面对。
  3、《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 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
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 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4.乌台诗案。他被贬到湖州时写了谢上的表文“臣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表中的话被人摘取,以为他有诽谤朝廷之意。于是下到 御史台狱,那里有柏树,所以也叫柏台,上有乌鸦,故称乌台。他写的诗中有“根到九泉无曲处,此心唯有蛰龙知”,差一点被处死。在这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写了 《念奴娇》(大江东去),在黄州写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以经过忧患苦难,苏东坡还能写出这样飞扬,这样潇洒,这样开阔,这样博大,这样超旷 风格的作品来,这是苏东坡的修养。
  二、导入:苏轼的诗词很多时候从生活、自然的现象联想到人生的哲理,或以此抒发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你能从学习过的苏轼的诗词举例吗?
  《赤壁赋 》《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诗句
  三、诵读
  读诗词---掌握要领
  1.读准字音   
  吟啸xiào   同行xíng   一蓑suō烟雨   料峭qiào
  2、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读出感情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四.小组讨论:
 1、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自己怎样的态度?明确:从容处之,悠闲自在
3、“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明确:闲适、坦然的心态。 
4、“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明确: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5、 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
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4分) 
明确: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明确: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六、课堂总结
1、主题
本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或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的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
题西林壁教案2、特
以小见大——用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完成伴你学相关练习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 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 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 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 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课前预习答案
1、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
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 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词风的豪放正是作者为人旷达的表现,“文如其人”,通过作品风格了解作者品性。)
2、A
3、表现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
4、作者通过当时的环境景物描写,以及自己的心里描写,并用了”莫听””何妨”充分表现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和恬淡,词的最后一句也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5、悲痛哀伤  “凄凉””泪千行””肠断处”等
6、梦中作者的妻子梳妆打扮的细节,而事实他们却是相隔万里,相见不相识.充分表达了苏轼对妻子的挚爱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