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
年 月 日
课题 | 《赤壁赋》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法 | 品读+讲授 | 课时数 | ||
教 学 目 的 | ||||
1、让学生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让学生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学生通过诵读能够深刻体会其中情感,背诵全文。 | ||||
重点 | 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 |||
难点 | 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不过这里的赤壁并不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就是在当时这种情况下,他于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首千古名篇。 | ||||
二、作者简介
(1)作者介绍
(2)苏轼书法 PPT
(3)文艺全才
①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②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③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④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也有学者认为“蔡”应为北宋初年的书法家蔡襄。但就古人十分看重的“年齿”排辈而言,“蔡”若为蔡襄,则“蔡”应当排在“苏”之前。“苏、黄、米”皆按年齿排列,作为北宋末年人的蔡京是为“蔡”,应当毫无争议。而后人认为蔡是指蔡襄,是因为蔡京的名声太臭,导致徽宗亡国,历史地位无法与前几位相
提并论,故后人更加喜欢认为蔡指蔡襄。台北故宫纪录片“翰墨风雅北宋四家”专题中,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员金运昌先生在片中也强调了这一说法。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三、写作背景
四、解题——赋
铺采摛(chi一声)文,体物写志——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铺陈文采,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反复描写事物,不厌其详,不厌其细;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写赋要有所依托不能无病呻吟,要体现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志向。
这篇文章是一篇散体文赋。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这首《赤壁赋》就是宋赋的代表作,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互交织。
五、(1)指出通假字(2)指出修辞手法
题西林壁教案
互文见义:形式A 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形式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秦时的明月秦时的关,汉时的明月汉时的关。
六、翻译与理解
(1)①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 ②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江水的泛光和天空连成一片。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象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要飞向何方;我们轻快地飘起啊,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的神仙。
1、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四—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3、本段的感情彩如何? 以喜悦为主。
为何而乐?——观景而乐
翻译(2)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澄明的江水,迎着江面浮动的月光。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盼望着‘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那洞箫声呜呜地响,象怨恨,象思慕,象抽泣,象倾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4、本段可分几层?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5、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6、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7、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8、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9、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10、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为何而悲?——读第三段知道为人生短暂而悲
翻译(3)
①我顿时脸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互相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 ②何况我和您在江中小洲上捕鱼打柴,和鱼虾做伴侣,与麋鹿交朋友,驾着一片叶子似的小船,拿着简陋的酒杯互相劝酒。就象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只好把感慨寄托在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诗中哪一句更加集中体现了杨道士的“悲”?——固一世之雄也……
1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12、本段的感情彩如何?
悲伤。
1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翻译(4)①我对客人说:“您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有时圆有时缺的月亮像那样变化,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
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②况且,天地之间,事物都各自有其主宰,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虽然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颜;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15.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16.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翻译(5)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
空盘杂乱地放着。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但作者的这种和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面对灾难性命运,苏轼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客-悲观 苏子-乐观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吊古伤今 悲 三 (4--5)阐述哲理 乐
①由赤壁之景和夜游之行写“乐”,包括客人和苏子。②客乐极生悲,释悲生议;苏子借景议
论,解客之悲。③情感由悲转到乐。情景理相互交融。
总结:见PPT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