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  9《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教案
9.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缘、降、骚、逊、输”5个生字和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降”1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体味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4.从不同角度欣赏能体会到不同美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味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难点: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2.揭示课题
齐读课题。
3.认识:苏轼
字词梳理: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5)朗读时,注意语调的舒缓,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 (课件出示)
Yuán  jiáng  sāo  xùn  shū
缘、 降、 骚、 逊、 输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学生领读,齐读。
(3)谜语识字
一头肥猪 站在下面 两钩扣住 左丝相牵 谜底:缘
二、生字书写
出示生字: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怎样正确书写?
(2)分享你们的巧记字形的方法 。
1.说一说:整体结构上要注意什么。
左右结构:侧、峰、缘、降、须、输
(书写时左窄右宽。 )
上下结构:  费 (书写时上小下大。)
半包围:题、 庐、 阁、 逊
2.看一看:关键笔画的写法。
巧记字形  庐:一户人家走进广场。
阁:客人进“门”先脱帽(各)。
3.写一写: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庐、吟”,学生练写。
“庐”字,下面被包围的是“户”,不是“卢”。
4.对一对:再和课本对照一遍,写不好看的地方,下一遍及时改正。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严格按笔顺描写。
(2)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5.学习多音字:降
词语释义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缘:因为。
理解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教案
朗读指导
自由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本诗的停顿节奏。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整体感知
1.从这两句诗看,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
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
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西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横”“侧”“远”“近”“高”“低”,说明诗人在庐山看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为下文的说理做好了铺垫。
2.为何诗人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3.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这叫做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诗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5.概括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中,诗人抓住了庐山的姿态谈感受,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于写景中寄寓一定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