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第【1】篇〗
——《书湖阴先生壁》诗词鉴赏3篇
《书湖阴先生壁》诗词鉴赏1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
其一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
题西林壁教案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翻译:
其一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
其二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赏析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第一首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第二首的佳处,乃在作者眼耳自身的通体感受,都被浓缩在二十八字之中。所写虽片刻间景象,却见出作者体物之心细如毫发。“桑条索漠”犹王维《渭川田家》所谓的“蚕眠桑叶稀”,指桑叶少而显得冷落无生气,属枯寂之静态,“柳花繁”者,犹晏殊《踏莎行》所谓的“春风不**杨花,乱扑行人面”,属缤纷之动态:此一句诉诸视觉。“风敛余香暗度垣”乃写嗅觉而兼及触觉,不但花香入鼻,连微风送爽也写出来了。第三句写午梦初醒未醒时偶然听到鸟啼,则在写听觉时兼涉愈觉。最后一句点明身在何处,却从反面说开去。这末一句不仅写出作者同杨德逢彼此不拘形迹,而且连宾至如归的情意也和盘托出,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巷)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书湖阴先生壁教案第【2】篇〗
《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词之美。
3.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对偶及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古诗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对偶、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诗题
1.出示《题西林壁》,齐背。
2.引出课题,解题。
3.简介题壁诗。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二、知诗人
通过《元日》和《梅花》介绍诗人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读诗文
1.自由读诗,正音。
2.指名展示读。
3.指导节奏,再指名读,多种形式读。
4.自由读诗。要求:勾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5.交流,诗中分别描写了(院内、院外)的风景。(板书)
6.点明(空间变化)的顺序。
四、明诗意、悟诗情
1.师读,生闭眼体会。你看到了院内什么样的景?
2.指名汇报交流。
(1)从 “净”字入手点拨体会诗意,感受湖阴先生勤劳质朴的品格。
(2)结合注释体会花木整齐的特点,再次感受主人的勤劳质朴、有生活情趣。
(3)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3.院内的景让人印象深刻,院外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致呢?闭眼听朗读,想像画面再交流。
(1)从“护田”“排闼”出处,体会对偶修辞手法对仗工整的特点,拓展回顾类似诗句。
(7)通过“护田”、“排闼”、“送”三个字词体会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的山、水风景更有人情味。体会湖阴先生品性高雅。
(8)指导朗读。
5.概括景,板书(景优美)。再读全诗,感受美景。
6.结合板书及创作背景,引导感悟诗情:这首诗也表达出了诗人退隐之后醉心山水田园生活的恬淡心境。(板书“心境恬淡”)
7.带着恬淡的心境,想象美丽的田园风光,背诵古诗。
五、拓展
1.出示《书湖阴先生壁》(其二)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2.齐读,简介,课后再读体会。
六、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院内    院外  景优美
勤劳    高雅    心境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