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2.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内容,结合对句子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出示黄河的视频)师:看见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交流)
2.朗读古诗。(指名读、齐读,同桌对读)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4.简介作者刘禹锡。(课件出示)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习第1、2句。
(1)(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诗句。
(2)师: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随机解疑释惑,总结。)明确: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3)师:黄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气势雄伟)
(4)师:说说诗歌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要求读出黄河雄伟壮丽的气势。)
2.学习第3、4句。
(1)(出示3、4句诗)齐读。展开想象,思考: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同桌交流)
(2)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而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分组读诗句)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4.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用淘金者的口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的生活恬静而美好,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如今他们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了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概。
五、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图片)
2.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春天美好景象的图片)师:你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自由交流)
2.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齐读,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一)前两行——晴景、写今
1.自由诵读古诗,同桌互相交流对“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等词语的理解。
2.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指名说)
明确: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婉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其中“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里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雨景、怀古
1.师:诗歌的后两行还是在描写江南春天的晴景吗?(指名答,雨景)
2.默读后两行诗,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诗句。(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3.体会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及时补充背景知识:当时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世事变迁,当年的寺庙,又有多少楼台掩映在苍茫
的烟雨之中呢?作者在赞美江南春景的同时,也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4.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诗。
5.练习背诵古诗。
四、合作交流,品味意境
1.小组交流探讨:古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2.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师: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了解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诗题可以怎样理解?(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相机板书)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课件出示)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
2.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注的方式学习。
3.小组讨论、交流并反馈。理解重点词的意思,正音。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净:干净。
畦:读音qí,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题西林壁教案4.小组讨论,理解诗意。(1、2小组解释前两句诗,3、4小组解释后两句诗)
明确前两句诗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后两句诗意: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
1.(出示课件)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课件出示)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全诗哪一句诗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一句诗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①“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清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在
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愉快的心情。)
②“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③“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
3.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4.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四、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小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庭院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以及对湖阴先生高尚品质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情。
2.师: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