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登飞来峰赏析9篇
登飞来峰赏析 1
  教学目的要求:
  (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
  (2)背诵、默写全诗
  (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重、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
  (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
  课型:讲授
  教学主要步骤及内容:
  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
  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
  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
  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 ;
  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此环节由教师依次逐条口述内容,或者用课件逐条展示,直到学生猜出人物,然后直接引出本课主题,板书课文题目:登飞来峰】
  融入文本一:题解
  (教师简介如下内容)
  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山上有一座应天塔。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融入文本二:朗读
  (一)教师板书全诗。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
  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
  (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
  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
  七言:
  (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
  (2)细分:① 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
  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
  【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
  (三)学生读写
  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
  (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
  融入文本三:全诗简析
  (一)①②句:
  导问:
  1、按课本注释折算,“千寻”等于多少“尺”?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手法的运用?
  作者的目的何在?
  【“千寻”,夸张手法,极言塔高。】
  2、第②句还在写“塔高”没有?
  这应当看着是什么写法?
  【“见日升”,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这还是写塔高。】
  (二)③④句
  导问:
  1、这两句和前两句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前两句落笔于“景”,后两句着笔于“情”,亦可说“理”)
  2、③、④句之间是何关系?
  (因果关系,〈相机释“缘”之义〉)
  3、你从这两句诗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教师可以先举出生活中蕴含此理的例子,然后引导启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
  融入文本四:闭目构画
  一、学生闭目,听老师吟诵全诗,在头脑中构画。
  二、学生继续紧闭双目,听老师提示,丰富头脑中的画面。
  提示1、怎样的飞来山?“千寻塔”给你怎样的感觉?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2、鸡鸣时是怎样的景象?“日升”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
  提示3、想象一下:
  此时的“登山者”身居何处?是怎样的精神风貌?
  此时他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
  是在心中默念,还是在吟唱?
  (此步骤的关键是学生必须“闭目”,教师的吟诵和提示,最好重复一次)
  融入文本五:言传构画
题西林壁教案  一、画外音(说一说)
  下面我们请大家来说一说刚才头脑中的画面。
  (同学们可难会发现,当你睁开眼睛时,刚才头脑中的画面一下子就消失了。所以,现在我们仍就闭着眼,一边回想头脑画面,一边口述画面内容。学生举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