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法天贵真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借助“字词释义”和“诗文通译”理解课文大意。
3.背诵“进与退”中关于人性善恶的名言。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字词释义。
2.在理解孟子和告子不同说法的基础上,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三字经中我曾背过“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可是有人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关于进与退,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这一单元,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进与退”的文章。
二、诵读经典,学习课文。
题西林壁教案出示原文:
第13课法天贵真
极物之真①,能守其本②。故外天地③,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④,宾⑤礼乐,至人⑥之心有所定矣!
——《庄子·天道》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⑦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⑧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⑨贵真⑩,不拘于俗。
—《庄子·渔父》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杂篇由其学生或其他道家学者所作。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三、字词释义
①极物之真:极尽事物的本性极指天道。极:,尽;真,本性。②本:根本,指天道。③外天地:把真天地放在外面,即不放在心上。④仁义:与下文的“礼乐”都是指儒家的思想主张。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维护天性,反对儒家的教化和礼义规范,所以这里说要辞退仁义,去除礼乐。⑤宾:通摈”,排除,抛弃。
⑥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⑦虽:即使。⑧人理: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⑨法天:效法自然。天,自然。⑩贵真:以真为责。
四、诗文通译
(至人)穷究万物的本性,能够守住天道根本。所以他忘怀天地,遗弃万物,而精神从来不会有任何困扰。贯通大道,合于天德,辞退仁义,摒弃礼乐。这样,至人之心就宁静了。
——《庄子·天道》
所谓真,就是诚实专一的最高境界。如果不诚实不专一,就不可能感动人。所以说勉强哭泣的人即使脸上带着悲伤的表情,内心也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即使看上去严厉实际上却没什么威力;勉强表示亲切的人,即使满脸堆笑也并不能让人感到亲切。真正的悲痛是没有哭声内心却十分哀伤,真正的愤怒是没有发作却显得十分威猛,真正的亲切是没有笑容也会让人感到和蔼喜悦。真性存在于人的内心,神情表现在体外,这就是本真的可贵之处。把“真”运用到人伦关系上,侍奉双亲就会慈孝,侍奉君主就会忠诚,饮酒就会感到欢乐,遇到丧事就会感到悲哀……礼节是世俗人制定的,真性却是出于自然的。出于自然,故不可改变。所以说圣人效法自然,珍视真实,不受世俗的拘束。
——《庄子·渔父》
五、诗文解读
《庄子·天道》选文讲人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自然的规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变。课文所选的这段文字说明得天道的人忘怀一切什么权势、名利、仁义、礼乐,通通可以超脱。
《庄子·渔父》选文论述了精诚之至的真意。说的是人只要达到专一而诚恳的最高状态,就能使一切表现归于自然,以后就不会再有任何虚伪的言行。人的真诚与真实,是向自然学习而得的,不能被世俗改变。
六、温故知新
课文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你能说一说你所理解的“真”的吗?
七、日积月累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傅雷
八、作业
请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搜集道德修养高的人的故事。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法天贵真”的含义,激发了学习热情,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