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章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本节课从谈论学生最喜欢的社团活动开始,让学生猜测班里最喜欢哪项活动的人数最多,学生意见不一,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统计的方法了解班里同学喜欢社团活动的人数情况”,接着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现场完成数据统计活动并分析数据导入新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学生学习了新知之后,为巩固新知让学生根据性别差异现场组织调查本班学生和听课教师喜欢的颜情况,完成复式统计表并运用数据分析性别与喜欢的颜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师生平等的互动。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始终作为一名成员参与其中,以真诚的微笑面对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在学生身边,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教师走近学生和学生一起探究,用温言细语去开
导他们,学生交流展示时,教师协助学生完成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去启发他们,如在学生初步合成复式统计表时,教师发现新表中存在一些问题,这样启发学生思考:请观察统计表,有什么不太完美的地方吗?整节课学生们都在兴高采烈的参与学习活动,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做到平等对话、良好沟通,教师与学生融入一种自然地、和谐地探究情境中,师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真切的学习体验,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三、尊重新知的自然生成。
  复式统计表的产生过程完全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自然投入,自主探究,独立建构新知的过程。在新知探究阶段,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三年一班喜欢社团活动人数统计表放在黑板的另一侧,与学生课堂上统计好的本班喜欢活动人数情况统计表并排放置,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比两张表格内容回答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发现“两张”表格数据对比比较麻烦,产生合成“一张表”的需要。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创造”新表,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动力十足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很快,“新表”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补充中诞生了,此时教师协助学生把大家一起创造的新表呈现在黑板上,而学生们并没有停止思考,
他们在观察黑板上“新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表”中存在问题,经过思维一次又一次的碰撞,问题一一得到了解决,一张完美的复式统计表出现在黑板上。再看可爱的孩子们,内心掩藏不住的喜悦早已飞上了眉梢,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明白了新知的产生是根据需要,更好的理解了学习新知的意义。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对此我做了深刻的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了评价激励的多元化。本节课我忽略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鼓励性评价,缺少了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和鼓励。
  二、教师语言不够精炼,多个环节中出现非必需的重复啰嗦现象。例如,在观察对比三年(1)班和三年(2)班喜欢社团活动人数统计表后,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把两个表合成一个表时语言啰嗦、不到位。
  三、新表的产生需要不自然。黑板上两张单式统计表距离过近,学生没有发现这样放置数据对比有困难,合成一张表的需要没有那么强烈。
  四、课堂教学过程灵活性较差。例如,在复式统计表生成之后缺乏教师对表头的强调,板
书不够美观,时间没有掌控好导致拖堂两分钟等问题都是由于教师不够灵活机智。
  针对本节课所反映出的问题,确定了今后授课的努力方向为:
  一、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平时上课时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多引导生生评价。首先,教师鼓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学生勇敢思考和表达的自信,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成为可能;第二,在生生评价的过程中规范评价语言,避免评价过程中出现伤害同学情感的情况。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基本素质,特别是在评价别人思路的过程中,实际是考验自己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完整性,并且想要评价别人,自己必须注意倾听,这实际也是学生注意力的训练。总之,学生在对自己和对别的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使他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评价中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从中感受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补救。
  二、教师要学会精简语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注意力的
  持久性和稳定性较差,容易分散,并且孩子的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简洁明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了,注意儿童化,更不能重复啰嗦,避免学生越听越不明白,例如,在引导学生合成一张表格时可以说:“把a、b两个表合成一个表,该怎么办?说出你的理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这样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