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了解《长生殿》的内容和艺术性,以及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熟悉杨贵妃、李隆基的形象,能全面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小圆晕
清朝初期,戏曲理论趋于成熟,戏曲内涵得到规范和完善,戏曲高峰性作品——《长生殿》和《桃花扇》的出现,以及嗣后出现的戏曲形式的嬗变,标志着古代戏曲的辉煌。《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的两部高峰性作品,其作者洪昇和孔尚任因分别居于南北两地,而被称为“南洪北孔”。
第一节 洪昇凌乱
洪昇(叶圣陶的名言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人。他于顺治二年(1645)出生于“累叶清华”的仕宦之家。其父极喜读书,因此家富藏书,有“学海”之称。洪昇幼年经历了明清换代的动乱,在襁褓之中就与母亲避兵山中,饱尝离乱的痛苦,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生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十四岁以前,家乡读书阶段。入清以后,他物质生活优裕,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之学习刻苦,十五岁便鸣笔为诗。其妻是大学士黄机的孙女,亦通词曲。
二十四至二十九岁,求取功名阶段。为了求取功名,他二十四岁离开家乡,到北京国子监进学。但愿望没能实现,次年秋天,写下“拂衣归卧秦亭下,耻傍风尘学抱关”(《北归杂感》)的诗句,回到家乡。由于别人的离间,他与父母关系恶化,最终分居,发生“家难”,“负郭田畴无二顷,贫居妻子实三迁”,生活上失去保障。二十九岁冬天被迫离开家乡,再到北京谋生。
三十至四十六岁,旅食北京阶段。这一阶段,他除了几度返杭省亲和隐居武康数月之外,基本上都住在北京。“旅食者”的身份,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认识和感受。
四十七至六十岁,创作、出游阶段。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经过十余年努力,三易其稿,写成《长生殿》,轰动一时。《长生殿》成为当时上演最频繁的剧目,但剧本内容为康熙皇帝与统治集团中的北党所不满。第二年秋天,因在佟皇后丧期内演唱此剧,洪昇遭御史弹劾获罪,被革去监生资格,削籍回乡。他的朋友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等也被革职。他携家眷离开北京,回到杭州。康熙四十四年(九月文案1704)洪昇出游南京,归来时,经
浙江吴兴乌镇,夜间醉酒落水而死,时年六十岁。当年六月初一,《长生殿》刊刻甫成,王士祯、金埴、徐逢吉等皆有哀挽之作。
洪昇是当时地主阶级知识阶层中对现实不满、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的师友中很多是明遗民,其亲友在清廷高压政策下死亡、流亡者不一其人,所以,他的诗篇常常流露出兴亡之感。另一方面,父亲入清出仕,家庭关系中有朝廷官员,他年轻时也求取功名。他为自己不能出仕而感慨悲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总之,他是一个既不满于现实政治,又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洪昇很早表现出文学才能,其师毛先舒对曲颇有研究,善填词,通音律;后又在京师向施润章、王士祯等学诗,积累了艺术经验,为戏曲创作准备了条件。他的创作包括戏曲和诗文两类。他创作戏曲九种,现存《长生殿》、《四婵娟》两种。其余七种《回文锦》、《回龙院》、《锦绣闼》、《闹高唐》、《节孝坊》、《天涯泪》、《青衫湿》已佚。《《四婵娟》是四个单折:第一折《咏雪》写谢道蕴和叔父谢安咏雪连吟的故事,第二折《簪花》写卫茂漪(卫夫人)向王羲之传授簪花格书法的故事,第三折《斗茗》写李清照与其丈夫赵明诚斗茗评论古来夫妇的故事,第四折《画竹》写管仲姬与其丈夫赵子昂泛舟
画竹的故事。其体制模仿徐渭的《四声猿》,分别取材于历史上才女的佳话,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古代几位著名才女的才华和爱情,表现出进步的妇女观,具有民主彩,也流露出作者不满现实、淡泊名利的思想。洪昇又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诗人,早年即以诗闻名,流传至今的集子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他的诗作在内容上多感叹自己的失意落魄之情,调子凄凉。偶有同情百姓疾苦、感叹兴亡的诗篇,感情真实,但思想不深。
第二节 《长生殿》的内容与人物
《长生殿》五十出,其题目出于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杨贵妃传奇 《长生殿》是综合了历代关于唐代天宝时期的史、传、传奇小说、戏曲撰写而成的,其故事题材经历了长期的沿革变迁,涉及到如下具体篇什: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这些也是最早反映李杨爱情的文艺作品;在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杂剧、王伯成的《李太白贬夜郎》杂剧;明代屠隆的《彩毫记》、吴世美的《惊鸿记》传奇等。
《长生殿》传奇的第一出到第三十九出所敷衍的故事情节来自于白居易《长恨歌》,以下十一出戏,根据传说、凭借想像撰写而成,其内容包含爱情和兴亡两方面。
第一出至第五出,故事的发端。其中第二、四出叙李杨爱情;第三、五出叙安史之乱。
第六出至第二十二出,故事的发展。爱情,杨妃专宠;兴亡安禄山叛唐。
第二十三出至第二十五出,故事的高潮。爱情,杨妃身死;兴亡,马嵬兵变。
第二十六出至第三十九出,故事的结局。爱情,情海长恨;兴亡,演说兴亡。
第四十出至第五十出,余波。爱情,重圆证盟;兴亡,收复长安。
剧本写杨玉环册封为贵妃以后,排斥梅妃,妒忌宫人,专幸夺宠。唐明皇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终日与贵妃游宴玩乐。他们情深意密,七月七日在长生殿对着牵牛织女星发誓,愿世世代代为夫妻。突然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直逼长安。明皇被迫入蜀,行至马嵬坡,六军不发,杀了祸首杨国忠,并逼使杨贵妃自杀。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明皇重返长安,退居南宫,思念贵妃,派临邛道士觅魂,于蓬莱仙岛到了杨贵妃。明皇与贵妃经过忏悔之后,
八月十五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可以说《长生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作者写到团圆收煞,本身属于正剧。
“唱不尽兴亡变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这本戏通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描写,表现了唐代开天宝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悲剧,流露出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恨,批判了杨国忠的专权误国,对被压迫人民的苦难深表同情。“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把天宝当年遗事弹。”《弹词》、《私祭》两出集中表现国破家亡之恨。郭子仪击败安禄山的叛乱,重建唐朝社稷;雷海青手抱琵琶痛骂,殴击安禄山;杨国忠卖官鬻爵纳贿弄权,先为安禄山精心掩盖,后又加以排挤,激其叛变。这些笔墨与李杨爱情描写关系不大或者根本无关。洪昇在《传概》一出云:“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在《自序》又说:“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作者创作动机的复杂性决定了作品思想的模糊性。
《长生殿》以杨玉环和李隆基为核心,杨、李的形象描绘是剧本的重点。杨玉环具有天然的美貌、内蕴的才华,作者对她更多地给予美化。她的制曲、截发感君,见其聪慧和才智;她能歌善舞,是宫廷舞蹈家,是美人韵事。在突出她的美丽、聪明、才智的同时,作
者也极力表现杨玉环强烈的占有欲。为了得到专宠,她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运用了女人所能使用的一切手段:美貌、温顺、眼泪、谱曲、献舞。她排挤梅妃、妒忌自己的妹,既是出于本能的自卫,又是由爱情的排他性所决定的女性本能的妒忌,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体现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与此相关,剧作写其兄杨国忠身居丞相之职,卖官鬻爵,专权纳贿,居心叵测,先为安禄山掩盖罪行,后又排挤安禄山,激其谋反。他“外凭右相之尊,内恃贵妃之宠”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马嵬兵变,请求处死杨国忠、赐死杨贵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正义之举,杨贵妃的悲剧是咎由自取。可以看出,作者既赞扬其爱情,又批判其荒淫误国;对杨贵妃既有赞美、同情,也有严厉的批判。
李隆基荒淫而多情。他的腐化堕落给人民带来灾难。他宠幸杨贵妃,杨氏一门鸡犬升天,兄弟杨国忠贵为右相,独揽朝政,;三个姊妹封为夫人。为了给贵妃送荔枝,讨妃子的欢心,快马踩坏庄家,踩死百姓。他同虢国夫人的暧昧关系,表现出、用情不专的特征。他与杨玉环厮守,以致朝欢暮乐,不理朝政,确实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结果导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确实是深重的灾难。这完全符合“物极必反”、“乐极生悲”的生活辩证法,显得符合逻辑,也特别真实。然后,在性格的另一面上,作者又着力表现他在杨贵妃的反复要求之下爱情趋于专一,对杨贵妃确实情重恩深,刻骨
相思。“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李杨爱情达到极致。可以说,李隆基是一个风流多情以致昏庸的皇帝。剧作最后写李隆基经过真诚的忏悔,终于得到玉帝和天孙的恩准,两人月宫团圆,则表现出作者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颂。
除李、杨之外,郭子仪、雷海青也是重要的形象。郭子仪是济世安邦的理想人物,爱国者的形象。他武举出身,忧国忧民,要重振乾坤,在剿灭安禄山,收复长安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雷海青是一位乐工,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正气磅礴。他痛打安禄山,“掷琵琶,将贼臣碎首报开元”,与降贼的伪官形成鲜明对照。
第3节 建国以后关于《长生殿》主题的争议
《长生殿》的研究是建国以后古典戏曲研究中争议最多、分歧最大的课题。争论的焦点是《长生殿》主题和对李杨爱情的评价,两个问题又有关联。关于主题有三种意见,即政治主题说、爱情主题说、双重主题说。
1、政治主题说:作者借李杨爱情来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其一是抒写亡国之痛说。袁世硕《试论洪昇创作长生殿》(《文史哲》1954年第9期)认
番茄炒虾为“洪昇创作《长生殿》的动机,主要是借以抒发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有意识要表现一个王朝变乱的景象”。左明《长生殿的人民性》(《新民晚报》1954年7月2—4日)认为作者“远取唐代安史之乱的史实,借生旦恋爱排场敷衍一番,以寄家国兴亡之感”。王永健《洪昇和长生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认为虽有歌颂爱情理想的副主题,但其中心主题是“表现作者的民族意识,以激发人民的兴亡之感和故国之思。”
其二是垂戒来世说。陈玉璞《弛了朝纲,占了情场——读长生殿杂记》(《天津师院学报》1981年3期)认为“《长生殿》写的是一个悲剧,一个弛了朝纲,占了情场的皇帝所招致的社会悲剧”,“作为一个皇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弛了朝纲,否则将会给社稷民族以及自身带来惨痛的悲剧”。周明《情缘总归虚幻——重新认识长生殿的主题思想》(《文学评论》1983年3期)认为“《长生殿》的主体思想包含着互相关联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通过李扬‘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这一乐极哀来的悲剧故事,总结治乱兴亡的教训,以垂戒来世;一方面又让李杨在历尽劫难遍尝悲欢离合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跳出爱河情海,以空观念否定他的情欲,宣布情缘总归虚幻。”
其三是反映时代说。张庚、郭汉成《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认为“
尽管洪昇在例言中声明,他是专写‘钗盒情缘’的,但剧中所演却多有国家大事,兴亡之感,包含广阔的社会内容和政治涵义”;董每戡《长生殿论》(《五大名剧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认为作者本意“要以李杨二人的私生活为线索来反映整个时代”,“没有想以爱情为主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