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作文关于语言艺术的素材---简化汉字,历史的积淀与选择
目录:
01简化汉字,历史的积淀与选择
02以民为本的语文规范
03简化字亦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04“知言善用”:生活中的语言艺术
正文:
01简化汉字,历史的积淀与选择
作者:雷黎明《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1日 05版)
  前些时日,某博物馆举办的书画展中,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作品中见有数个“乱”字,在网上引发争议:“简体字是近现代才有的,清代书法作品中出现简体,肯定是赝品。”其实,关
于汉字繁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此次更是上升到了文物真伪判定的层面。那么,汉字繁简,到底能否成为判定文物真伪的定性标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1 繁简并存是汉字起源现象,更是汉字生命现象
  汉字究竟起源于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但原始的图画与记号无疑为汉字的萌芽与诞生提供了胚胎和模型。尽管早期原始图画与记号的具体意义尚不明确,但线条多寡不一的相近形象,就已预示着未来脱胎于之的汉字必将有繁有简。所以说,繁简并存,在汉字起源之初就已如此。
  汉字诞生后一直绵延不息而传承使用至今,把数千年的历史生命浸入中华文明的血肉骨髓。在汉字强大而传奇般的生命历程中,有两种相反的现象共同推动着它向前演变与发展,这就是繁化与简化。文字学家梁东汉说:“从图画文字发展到现阶段简化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简化、不断繁化的错综复杂的过程。”简化与繁化,看似相互矛盾、相互对立,实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剖开汉字发展的任何一个共时层面,繁简并存已然是一种普遍现象。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
、成系统的汉字,同字正反不定,有繁有简,异形严重。如“渔”字,或从四鱼,或从二鱼,或从一鱼;再如“车”字,或因“画成其物”的“车”形各有差异,又或因创制“车”字的“仓颉”并非一人,也或因据以“观象”的视角多有不同,呈现至今的繁简形体竟有数十个之多。
  时至战国,“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更为“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提供了大放异彩的时空舞台。秦代一统,书同文字,小篆虽以规范统一的字体在法理上取得了正统地位,但“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300多年之后,我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创制完成,它“叙正篆,合以古、籀”,将古今文字汇于一书,全面展示出雅俗共现、繁简并存的用字局面;特别是其中的古文与籀文,尽管都以“重文”身份列于正篆之后,但古文简,籀文繁,即是繁简并存最为直观的体现。
  当前,我国通用规范汉字以简化字为主,但在诸如文物古迹、书法篆刻、题词招牌等特殊领域和场合,仍然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我们相信,繁体字一直是泱泱文明古国的宝贵文化遗产,不可能也绝不会消失。繁体字和简体字必将休戚与共,世代相传。
2 现行简化字是历史的积淀
  追溯现行简化字的来源,相当一批为历代简体字,一些为历代草书和行书,还有一些是“古本字”,而古本字甚至比它们相应的繁体的历史或“资格”还要老。比如,甲骨文、金文中就有“云”字,为天空中舒卷云层的象形,到小篆中增加了“雨”旁成“雲”形,现行简化字启用了古本字“云”。语言文字学家李乐毅说:“80%以上的现行简化字都是在本世纪(指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源自先秦、两汉的竟占了30%左右。”
  秦汉时期,下层官吏书记事务日趋繁忙,迫于书写速度提升的需要,由圆转篆意字体简化而成的方正隶书又需进一步简化,于是草化成了必然之势。从隶草到章草再到今草的演化历程,即显示了其满足书写便捷需求的合理性,而这种简省从最初的随意为之,逐渐积淀成了约定俗成的普遍现象,草书简体字便跃然“简”上。如“爲”字,本从爪,从象,会人手牵大象劳作之意,汉简草书只用轮廓式笔画将其整体的复杂形体勾勒出来而作“为”。再如“言”字,汉简中单独成字时不简化,而作偏旁时多简化为“讠”,如请、谨、计、谓、谁、语、诛、记等字。还有同音替代者,如“餘”字,《说文解字》:“餘,饶也。”为丰足,宽裕义。《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尔雅·释诂下》:“余,我也。”作语气词或第一人称代词用。二字古音相同,汉简就用简单的“余”代替了繁复的“餘”。
  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历代官方多曾倡导使用正体字,但形体简化的俗体字一直在民间大行其道。明末学者吕留良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工夫一半。”清代《红楼梦》的手抄本中,就用了铁、过、绛、说、坏、劝、听、体等一批简体字。这些历代出现的简体字、俗体字,都为现行简化字提供了直接字形素材。文字改革专家叶籁士对现行最为常用的521个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解放区和建国后新出现者只有101个,不及总数的20%,而其余420个早已有之:其中先秦68个,秦汉96个,魏晋南北朝32个,隋唐五代29个,宋辽金元82个,明清53个,民国60个。
  不同体式汉字的呈现具有特定时代性。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现行简化字从形体的具象性和表义的准确性来说,确实不及象形化程度较高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构形也缺乏充足的理据性。但是,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主流趋势,汉字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部汉字简化史。简化字和繁体字共同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脉,不可偏废。当然,汉字简化也要坚守汉字自身的特性,遵循特定的规则,并不是越简越好,1977年推出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就因造成社会乱象而被停用。
3 普及规范汉字是迫切需求
  当下,汉字应用已经完全融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伴随网络技术、电子产品等的迅速发展普及,现行简化字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福利。不仅如此,在世代中华儿女的精心呵护下,汉字已然成为中华文明的独特使者,在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中,充当着无可替代的桥梁。
  然而,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民众的汉字应用能力有所下降,规范书写受到一定冲击。一方面,电子智能输入给传统书写带来挑战。电子产品、无纸化办公、网络虚拟社交等新事物让人们书写汉字的频率越来越低,提笔忘字、写错字别字的现象愈发频现。另一方面,刻意追求标新立异使汉字的应用出现不规范现象。年轻一代用谐音等方式来求新求异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每年都会产生一批网络热词,出现了诸如“集美”(妹)、“BT”(变态)、“584”(我发誓)等网络表达形式;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强势发展和广泛应用,任意改造汉字而成的表情包更因新颖独特而被年轻人所喜用,规范汉字的形体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变异。
  此外,规范汉字书写中笔顺不规范一直是困扰汉字生活的常见现象。如极为简单的“口”形构件,生活中多见“竖+横折左折”或“竖折+横折”二笔书写的不规范现象。民众汉字文化知识的
欠缺也造成了一些汉字书写的不规范现象。比如,将“冒”的上部写成“曰”形,将“肺”的右边写为“市”,书法创作中把“范仲淹”书成“範仲淹”,等等。
  电子产品的使用势不可挡,但对当下的语言文字工作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历经十年研制完成并公布,它对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1日,《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的正式实施为规范汉字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要全民自觉,需要全民参与。
  不同体式汉字的呈现具有特定的时代性。面对繁简不同的汉字历史形体,我们不能拘泥于一隅,更不能将其片面地作为判定文物真伪的定性标识。从网友对汉字繁简问题的热议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因此,相关专家学者在深入发掘汉字蕴含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同时,更应当重视研究成果转化,让学术研究走向生活,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汉字文化和汉字知识。文化自信首先是语言文字自信。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必将一直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助推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扬。
  (作者:雷黎明,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02以民为本的语文规范化
作者:杜永道《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1日 05版)
  从瞿秋白、吴玉章等在苏联研究“中国拉丁化字母”算起,党领导的语文运动轰轰烈烈,已经百载。其间的语文工作归纳起来,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千方百计让劳动众识字、提高文化。20世纪30年代,在陕北窑洞的农民冬学中,在上海阁楼的工人夜校里,语文工作者通过教“字母”帮助工农识字。新中国成立后的汉字简化极大促进了新中国的扫盲,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里举了个鲜活生动的事例:“天津一个工人说,‘盡、邊、辦’……总记不住,这回简化成‘尽、边、办’,一下就记住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语言专家在山西、河北等地用汉语拼音开展注音识字扫盲,成绩斐然,被誉为“加速工农众知识化的捷径”。
上海高考作文  第二件,方便人民交流。新中国掀起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共同语推广运动,波澜壮阔的“推普”(推广普通话),使辽阔疆域的亿万大众迅速推倒了方言隔阂的藩篱,天南海北得以顺畅交流。从通都大邑到广阔乡村,民众由只操浓重乡音跃升到普、方兼通,开创出赤县神州划时代的语言生活新面貌。
  第三件,方便人民写字、阅读。新中国的简化字不仅利于识字,还方便写字。简化字比繁体字平均减少一半笔画,好写多了。周恩来总理在上述报告中叹赏:“河南一位老师向小学生介绍简化字,说‘豐收’的‘豐’字今后可以简写成三横一竖的‘丰’字,孩子们高兴得鼓掌欢呼。”简化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儿童识字、成人扫盲的利器,明效大验。自那时起颁布的《简化字总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通用规范汉字表》等,以及出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涵盖字形、字音、词形、词义规范,在方便亿万众读写上厥功至伟。竖排改横排、修订标点符号用法等,对便利大众阅读,功不可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早在清末就提出“言文一致”,“五四”时期又大力倡导白话文,但实际上,直至新中国建立,“白话文运动”才取得彻底胜利。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媒体是面向天下庶民的。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使书面语变得自然晓畅、平易近人、亲切活泛,极大方便了广大众阅读。
  这三件事的宗旨可以概括为“利民、便民”。“利民、便民”是党领导的语文运动始终高扬的旗帜。每一项举措,都促进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翘首瞻望,几项重任横亘眼前:
  一是要更好地引导社会语文应用,特别是在法规、新闻、出版等领域。这对促进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意义重大。二在修订规范标准上,切实贯彻“从众中来,到众中去”的方针。众感觉不便的,可修订;众没有异议的,暂不修订。不宜因“语言文字理据”而反复更动,饾饤杂陈。三是要下大力气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对增进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03简化字亦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作者:司罗红《光明日报》( 2021年07月11日 05版)
  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质疑汉字简化之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厰空空”,割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只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其法定地位。经过历史沉淀、专家整理的简化字,不但符合汉字构形规律,提升了文字沟通效率,而且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